潮汕文化的发展和未来出路
董建伟 众所周知,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因素正被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去,经济活动中的文化符号也日趋浓厚,从而使得经济有了新的发展态势和动力。而且,文化与经济越融合,文化生产力的潜能就越巨大,这也是一个地区乃至国家在综合实力竞争中,最根本、最持久和最核心的优势。那么,作为被称为中原文化最后一支余脉的潮汕文化,在经过2000多年的长途跋涉之后,在走过秦汉、走过晋唐、走过宋元明清而来到今天,是否还拥有当年的灿烂和芬芳?是否还保有曾经的风度和魅力呢? 一、潮汕文化的优势和式微 有人说,潮汕文化走到今天,正面临着严重倒退甚至萎缩的状况。只要尊重现实,你便会发现这话并非危言耸听。 作为岭南文化之一的潮汕文化,原本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它包含了潮汕地区特有的潮人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而其中最为鲜明的聚合性,正是由中原儒家文化、本土百越文化、海外海洋文化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成。早在红头船起帆远航的时候,潮人的凝聚力便为世人所知晓。而在这种凝聚力的背后,苦苦支撑的正是潮汕文化! 潮汕地区作为一个移民区域,历史上,背井离乡的中原住民迫于种种原因,长途跋涉,最终落户于僻远的海陬。出于对生存的忧惧和对未知的茫然,往往必须举家举族共同联手,才足以应付迁徙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及至近代,在异邦他乡奋斗的潮人,更是把这种骨子里的宗亲观念带到海外,从而造就了名闻世界的潮人凝聚力。在外的潮人即便过了几代,都还保留着乡音或各种故乡的习俗,今天出现在潮汕地区的许多簇新的祠堂,也多半为海外的侨胞回乡兴建。 从华人首富李嘉诚到汉学大师饶宗颐再到显赫的潮商帮,那些获得成就的潮汕人也多半不是在本土完成自己的事业的。 出海的人们满载而归,而岸上的人们呢? 一个地域的文化作为一群人的根源,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呢? 潮汕文化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仅凭好坏来评定一种地域文化是不全面的。在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下,潮汕文化在具备了令人叹服的精细性的同时,却也带着见小不见大的小农意识。人情社会在外形成凝聚力的同时,在本土却也造成不同族群间相互内耗的情况、以及潜意识中对外来事物的抗拒。冒险精神在造就一群出海英雄的同时,严重的人才流失也使得本土的发展受到掣肘。加上潮汕地区地狭人稠,历史上长期从事农耕生活,在文化上表现出来的保守性和封建性,又注定其难以与现代文化很好地交流、沟通和整合。 二、潮汕文化的包装和超越 毋庸讳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潮汕文化正面临着越来越令人忧虑的困境。那么,要突破这种困境和找到出路,又该从何做起呢? 我想,首先我们还是要从文化着眼,从潮汕人的文化心理找根源。一般说来,潮汕人比较含蓄,比较内敛,凡事讲究“谦细”,不喜欢张扬,尤其是在自我宣传和包装方面,很少引起重视。加上僻处一隅,使得潮汕人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好像也缺乏一种自信,久而久之,便形成固守有余、开拓不足的局面。而当今世界,却是多元文化并行、各种潮流交叉起伏的纷繁格局,任何文化想要在这个世界立足,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地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并以长远的眼光、理性的自省和果敢的胆识来进行积极的文化整合,才是最终的出路。具体到我们的潮汕文化,除了要不断增强与其他文化的共融性,通过与外来文化的积极交流和互补,完成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型,更要强化对文化载体如潮汕方言、潮剧、潮乐、潮俗、乃至潮人精神等方面的自我宣传和包装。而在这方面,事实上我们也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 2007年,潮汕大锣鼓一举登上央视元宵晚会的大舞台,就是一个包装“出新”的极好例子。潮汕大锣鼓与众不同,武套气势磅礴,文套清新轻快,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是公认的。但长期以来,潮汕大锣鼓基本上只能局限于本地广场演出。能够上央视元宵晚会这样全国瞩目的舞台,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超越,而实现这种超越,则离不开一番全新的包装。 还有,我们的潮乐,不但保存了许多唐宋宫廷音乐的成分,演奏起来也韵味十足,这一点和云南的纳西古乐颇为相似,对比之下也毫不逊色。但纳西古乐却因为有一位叫宣科的老先生,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研究和宣传,从而取得很大的效果,名气也很大。这一点也再次提醒我们,必须重视对学者型人才的发掘和呵护。潮汕文化虽然有饶宗颐先生大力提倡的“潮学”,但总的来说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在国内外学术界这一层次上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潮汕文化的发展和出路 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潮汕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支强劲的亚文化。潮汕文化在漫长历史中所形成的独立体系,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抹杀的。海内外的潮人数以千万计,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热爱家乡,心系祖国。而凝结这份情感的,正是潮汕文化这根无法割断的纽带。 目前,国家正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并朝着文明、富强、民主的目标迈进,这就为潮汕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背景。应该说,近年来潮汕当地的各级政府,也曾出台过扶持潮汕文化的相关措施,但力度还是远远不够。尤其是政府在对地方文化官员的安排上,往往忽视文化工作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是挑选那些真正具备有专业知识的人来担任。毫无疑问,积极培养并推出一批懂行的文化官员,应作为新时期政府抓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 另方面,政府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文化工作上,再不能像以往那样大包大揽了。政府更应在定位这个问题上作反省和探索,特别是作为文化主管部门,要主动转换角色,从靠地方财政吃饭到发动民间投入,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响应、群众参与、公共资源优化利用的文化事业发展新格局。 潮汕文化要全面发展,仅靠政府扶持显然是不够的,充分发挥民资民力并在此基础上整合资源,然后设立相应的文化基金会,使文化事业在发展中确保其稳定性和持续性,相信会是未来的另一条出路。而在今天,我们重提发展潮汕文化,不仅是出自社会发展繁荣的客观需要,更由于它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对潮汕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也是今天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潮汕文化不应只被作为回溯、重现历史的工具,必须在传承与发展中引领我们走向复兴。历史环境与一种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间,事实上也正是潮汕文化乃至潮汕地区能否发展、能否复兴的重要节点!从大环境上刚刚闭幕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方针,再次奠定了全国范围内文化强国的国策。文化产业必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其次,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日渐增多,潮汕地区作为广东与台湾最接近的地方,也必然会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窗口。而这过程,潮汕文化将扮演联系两岸信鸽的重要角色。再从区域环境上看,随着潮汕三市同城化的进展,潮汕地区将成为一个更加密切的整体,届时,潮汕文化更将成为强力链接三市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潮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05月0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