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谈兵:两岸“90后”化解“台海危机”
当成熟的知识分子们还在讨论将留给子孙一个怎样的世界时,两岸的“90后”已经开始着手化解“台海危机”。 近日,“海峡两岸学生领袖交流会”在深圳、香港展开。组织者的主体是出生于1990年的学生。两岸各20名“90后”模拟进行了一次两岸危机沙盘推演———他们被混编为四个“派别”,大陆组包括“鸽派”和“鹰派”,台湾组分为“国民党”和“民进党”,面对预先假设的两岸危机,各自模拟决策应对。 “我们的时代,不用如同先贤先烈们承担乱世和战祸。”交流会的台湾主席罗巍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但接踵而来的是更复杂、更繁琐的公共议题。”他希望,通过两岸学生深度的接触,去打破彼此过去虚幻的想象。 “美国在挑衅大陆吗” 2010年8月9日晚8时31分39秒,“台湾”接到一艘渔船报告:高雄外海域可能有船只失事。大陆不寻常地派出舰艇,目标可能是该海域。 几乎同时,“大陆”接到消息:一艘战略核潜艇在台湾海峡中间线台湾一侧海域失去联系,艇上有4枚核弹。台湾已派出了船只,目前情况不明。 这个游戏就这样开始了: 四个派别各有10名学生,派别间被彼此隔离。每隔十五分钟,同组的两派代表可见面商议,并投票决定应对之策。而各自的决策,都只能向“系统”提交,由“系统”判断该决策在现实中的可能走向,之后有选择地向对岸转达。 由于不能直接对话,“两岸”都无法看清事件的全貌。这让台湾学生韩箫体会到“政治人物的艰难决断”。 “当所有都要靠猜的时候,你只会把事情越想越复杂,总去想他背后有什么意图。”台湾清华大学电机系大二学生吴炫宽对本报记者说。他在游戏中扮演大陆组的鸽派角色。 果然,事件越来越复杂了:“系统”告诉“大陆”:“美国”要求在国际原子能架构下,组成联合调查小组,并且派美方技术人员到场。 对于第三方机构的出现,“两岸”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台湾”希望它们参与事件的调查,而“大陆”认为它们不可信任。 “美国在挑衅大陆吗?”大陆组迅速向“系统”发问。就连在大陆组的台湾学生陈劲宏也对美国干涉台海议题,感到了愤怒。这是他第一次以大陆的立场来看待台海局势。 在游戏中期,“系统”认为大陆组的两派间区分度过低———鹰派表现得相当软弱。于是,“系统”给出了强刺激条件:“大陆”股市大跌,公众不断发出反对声音。 起初,大陆组的同学没有理会。随后,鹰派终于做出了全场唯一一次强硬的决定,以此向“系统”过于苛刻的条件泄愤:向美国宣战。 “系统”将宣战视为玩笑,没有理会。 深夜零点三十分,原定结束时间已到,但双方仍未达成协议。学生们向“系统”申请谈判继续,“两岸代表”终于坐在了一张谈判桌前。 面对面的交流更高效。2点钟,事件和平解决。“两岸”各6位代表在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观点一致就不好玩了” 在这个游戏里,“系统”控制着全场。它的设计者是芝加哥大学人类学二年级的莫一夫。他出生于1990年。“游戏的目的明确。希望能让双方体会和平的重要,并以武力之外的沟通机制去解决地区矛盾。”莫一夫对本报记者说。 交流会结束后,台湾学生李宛论写下心得:“我会下意识地不去相信对岸政府。一方面对于这种心态感到好笑,一方面却又感到悲哀。连游戏时都不能相信对方,现实中谈国际互信又是何其困难的事?” 不过,在组织者看来,至少,彼此了解应是两岸沟通的基础。这也是该交流会的初衷。 两年前,刚进入芝加哥大学不久、均出生于1990年的广东人陈宽和台湾人罗巍曾有一次彻夜长谈,“从岛内民生、台海问题一直聊到哲学”。“那是我第一次和台湾学生讨论如此严肃话题,我们并没有谈崩,说明沟通是可能的。”陈宽说,他们于是想将这种交流模式扩展到更多的人。 20岁的交流会大陆主席陈博说,这是纯粹的学生内部交流,“不注重权威,不灌输知识,也不过多的介入学生的观点。即便要引用专家的理论,也是为引导大家去挑战。” “希望理性,但没要求温和。”陈博说。 事实上,除了部分组织者有着国际背景的求学经历之外,他们与参与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不同。“我们看了申请者的陈述后,都觉得如果是自己要申请,真不一定能通过。”另一位出生于1990年的组织者王芝露说。 在大陆学生提交的300份申请中,“三分之一是正统的教科书式思维,三分之一缜密有新意,三分之一是独特而出众的。”陈博说,思考深度是第一标准,在此基础上会倾向偏激些的学生———如果偏激得在理的话。 “观点都一致就不好玩了。”出生于1990年、来自厦门大学的大二学生纪玉婷对本报记者说。 交流会的六天里,在台上与私下,陈宽与罗巍希望推广的交流模式,正发挥着效力。“开始时,大家都喜欢长篇大论的发言。到后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变少了,向对方提问越来越多。”罗巍说。 在那些你来我往的信息交换中,两岸学生了解对方,也在反观自身: 台湾学生惊讶地发现大陆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会突破限制去寻找资讯,而且也会用资本主义的经济学逻辑分析问题。 而对于大陆学生来讲,就没有那么多的讶异。“我们有信息网络的发达,又从小看台湾的综艺节目和电视剧长大。” 吴炫宽体会到了大陆对熟悉又陌生的台湾是“多么的关心”:“一位大陆学生准确说出了台湾的健康保险制度是在何年设立———这可连台湾学生自己都不清楚。” “我不禁去思考,台湾学生有多少比例会想了解大陆,了解的有多深?”一位台湾学生在交流会后自问,“持着互不了解的心态,在往后又怎能期盼双方以平等对待的方式去面对彼此呢?” “大陆学生不愿放弃武力” 交流会的另一个被认为“超级有趣”的项目是“历史时刻表”:台湾和大陆学生分别投票选出从1894年至1996年间的十件大事。 最终,大陆学生选出的十大事件是:1.新中国成立,蒋介石到台湾;2.抗日战争;3.改革开放;4.辛亥革命;5.甲午战争;6.中美建交;7.89政治风波;8.汪辜会谈;9.文化大革命;10.台湾解严。 而台湾学生选出的是:1.“2·28”事件;2.国民政府来台;3.台湾解严;4.韩战;5.“中美断交”;6.中日战争;7.文化大革命;8.乙未割台;9.西安事变;10.两岸开放探亲、“总统”直选、辜汪会谈。 台湾学生的选择凝结了本土意识,也有其对自身政治制度的珍惜,还有漂于一隅的孤独感。而大陆学生所列大事,基本与历史教科书上的重点相符。 给两岸学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对“中美建交”与“中美断交”这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当吴炫宽听到大陆学生说“台湾被驱逐出联合国”时,非常惊讶。以他对历史的了解,台湾是“为了要保存尊严,主动退出”。 而关于在八年抗战中,国共两党谁承担了更多的民族责任的不同表述,也出乎台湾学生的意料。 “六天的交流会,可以使彼此知道对方的观点,但是谁都很难彻底改变谁。”陈博说。 而危机模拟中的故事,也还没有讲完。在这个游戏中,两岸学生展现出了政治观的深刻差异。 “大陆学生不愿放弃武力。”吴炫宽说。当时,处于大陆组的他建议说,为了避免恶化形式,去搜索失踪的舰艇时应当解除武装。大陆学生说:不可以,不可以。 而在深夜“两岸”面对面的大谈判中,罗巍曾亲自上阵,试着推动“两岸”的非核化。但“大陆”说:非核化了,怎么防范敌国呢?他们坚决反对。罗巍失败了,非核化没有被写入最后的协议书。 在陈宽的观察里,“两岸统一”在大陆学生眼里是一个目标与前提,而台湾学生将其视为一个未来可供参考的选项———这是最敏感且根本的分歧。 当然,也有一些乐观的消息。 在危机模拟中,“大陆组的鹰派比鸽派还要鸽派,而台湾组的‘国民党’与‘民进党’的区分也不明显。其背后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现在两岸对于类似问题的主流观点都是力求和谐的环境。”莫一夫说。 “我们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不希望彼此设置障碍。我们这一代人,自信有更大的包容力。希望日后我们是推动者,去建立更大更多元的文化圈。”纪玉婷说。
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