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租房客:我的青春在这里过渡
“要不要租房子?纠结!”“在一个颠沛流离的时代,我们颠沛流离地换地儿租房子,什么时候结束颠沛流离……”“我跟他们一样,上下班挤车,吃的是大排档,租房子住,不知为何却有种满足感!”记者在新浪“微博”首页输入“租房子”关键词,跳出的“微博”内容,大多是80后的心灵呓语。 近日,生活分类信息网站58同城进行了一项城市生存租房调查,结果显示,80后已经成为城市“租房客”的主体,年龄分布在23岁至27岁之间,应届毕业生占四成。面对暴涨的房租,八成毕业生选择在群租房中“蜗居”。面对可以承受多少月租金的问题,80%选择了“500-1000元”,72.3%的人表示租金占了他们月收入的40%-50%。租来的房子,成了青春的过渡地。在人生旅程的那一段,喜怒哀乐愁五味杂陈,有失落,有辛酸,有焦虑,有无奈,有漂泊,当然,也有憧憬。 漂在城市不容易,自嘲“租坚强” 他们都是年轻的一代,漂在城市不容易,在一轮一轮的房价“蹿升”运动中,他们的选择是租房,自嘲“租坚强”。 租房3年、大学刚毕业、在南京某媒体工作的王文婷租住的小区,离南京新街口不远。小区四处都残留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印记,三楼的阳台栏杆已是断壁残垣,红色砖头塞住了较大缝隙,上面搁着几盆花,她租的房子在四楼。推开90年代初流行的铁皮门,记者看见不足6平方的客厅,两个卧室,大的15平方,小的不足8平方。 王文婷告诉记者,“春天时,这个地段这种老小区,一个月才1200元,我8月份开始租,1800元,一分都不少!贵死了!”租金急速上涨是许多租房客的共同感受,从上海来南京工作的杜鹃,在建康路附近租了一套不足30平方米的筒子楼,“去年租金还不足1000,如今涨到了1500!” 4月楼市新政出台,导致大量购房者选择观望,直接催热了租房市场,加上七八月正值毕业生租房热季,王文婷别无选择,再贵,也只能硬着头皮租下来。 现实令人无奈,很多租房客与房东开始了一场又一场恼人的拉锯战,再加上不合拍的室友,真个是“一把辛酸泪,无人解其味”。 王文婷刚把房子租下来,就迫不及待去“宜家”采购家装饰品。忙了两天,还没好好欣赏自己的杰作,第二天“突击检查”的房东拿着合同要她看,她傻眼了:不许在墙上乱贴东西,不许在门上粘贴挂钩……房东撂下一句话,“你破坏的地方,退房时从押金里扣钱吧。” 吵!每天早上,老小区的居民五六点就起床,买菜、聊天,偶尔还有吵架声。老式房子隔音效果出奇的差,“经常让我怀疑楼上那家的开门声是在自己屋里。” 刚刚买房结婚的南京某杂志编辑路燕,回忆起3年租房生活,“还是很郁闷”。合租的室友每周都喊男朋友来住几天,渐渐地,男生留宿的日子越来越多。 有天早上,吃坏肚子的她没顾上穿拖鞋,冲到厕所门口,发现男生在里面。正是夏天,她还穿着睡衣,慌忙退回房里穿衣服,边穿边觉得窝囊:明明是自己租的房子,现在倒搞得像个外人!她特地挑室友心情好的时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室友一愣,面无表情地说:“是吗?那不好意思啊!”男生只消失了一周,又大张旗鼓地住了进来。 愤怒的路燕搬到了男友租的房子,这次她变成了“小三儿”。男友和两个男同事一起住,路燕来了之后,一向大大咧咧的男生们不自在了,穿衣服要注意,讲话要注意,上厕所要注意,洗澡要注意……“没住满3个月,我们就买房了。” 坐在路燕身边的老公笑着告诉记者:“如果不是跟室友合不来,她也不会搬来和我住;如果不是因为租房不舒服而买了房,兴许到现在我们还没结婚。”他有点“幸灾乐祸”。 租来的房子:不是旅馆,不是家 王文婷深深体会到“租客”与“业主”的差别: “邻居周末装修,噪音极大。如果我是业主,肯定理直气壮地去理论,但我只是租房的,心里先就怯了。” “有人往电梯上泼垃圾,邻居们彼此熟悉,我们租房的就成了第一怀疑对象,乘电梯时别人也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 “最尴尬的是有一次钥匙丢了,进不了门。我们找了开锁公司,结果人家来了先要证明我们是房主。我们说是租房的,人家说那要居委会或者房东来证明。房东住得远,居委会值班的人说不认识我们。折腾了一大圈,到夜里两点多才进了门。” 租房终究是租房,许多受访者,都不把它称为“家”,也不叫它“宿舍”,只是称它为“住的地方”。“它可以遮风挡雨,但绝对不会让心安定。” 梦想在和现实的赛跑中,渐渐落后了。每当王文婷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挤在下班的人流中,看着缤纷的城市面孔,看着表情木然的人们,“忽然很孤单,身边那么多人,可谁都不会在意到我的疲倦。”有几次她站在十字路口,看着红灯变绿,绿灯变红,就低头捂脸哭了起来。 《中国青年报》针对“青年”问题的样本分析表明,14%的受访者出现抑郁症状,17%出现焦虑症状,12%存在敌对情绪。“越长大越孤单”几乎成了80后的共识。租房,意味着漂泊的无根性,令人更加缺乏安全感。王文婷告诉记者,“在国外租房,一租可以十几年,人家把租的房子当成自己的一样爱护。国内租房一年一签,房东说啥时候让你滚蛋就得滚蛋……” 年近30的赵丽在北京呆了近十年,最近在盘算换个大点的房子,1500块的工资不到一周就没了,让她在这个繁华都市捉襟见肘,“房间拥挤,我觉得堵得慌,特别憋屈,心理都快畸形了。” 550元月租金,5平米的隔断间,连晾晒衣服和做饭的地儿都没有,堆满自己的物品后只能容一个人站着,她终于体会到什么叫“立锥之地”了。房子逼仄,就没心情收拾,房间越来越乱,赵丽说,“这不是我的家,充其量就是一个睡觉的地方。” 路燕觉得,租来的房子“是介于旅馆和家的一个中间地带”:比旅馆温馨,但没有家安定。墙纸可以买,但绝对不能粉刷;鞋架可以买,但绝对不买橱柜;和室友共处,但不能像对朋友那样推心置腹。 武汉大学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住房、婚恋、竞争压力、人际关系、父母赡养、个人亚健康状况、保险保障等,构成了80后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 生活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难 租房客们在茫茫人海中漂着,生活的困顿如影随形。但他们的梦想已经落地在生根发芽…… 在南京找了一份设计工作的90后小徐,搬进了租来的40平米一居室,她为自己的小窝“打扮”起来:床、电脑桌、冰箱、毛绒玩具……“窗帘被套是我自己订做的,我五行属木,整个设计理念就围绕这个意思。” “我们选择不了租房的现实,但可以选择租房的心态。热爱生活,用心装点,租的房子一样可以盛满幸福。”小徐说,“其实也是无奈的自我调整。” 王文婷告诉记者:“我家里还备有茶具,偶尔耍耍宝,泡一杯茶,周末喊来性情相投的朋友,大家一起聚聚。希望自己像《老友记》里的活宝们,虽然有烦恼,有困窘,但终究是欢乐多于烦恼。”现在她和合租者很合拍,“我们周末一起做饭,一起爬山,一起逛书店。” 无论王文婷,还是路燕夫妇,都认为租房经历,也许会让人日后更懂得珍惜。毕竟,这也是一段难忘的青葱岁月。王文婷的QQ签名改成了:“磨砺,让我内心更强大。” 当2010年把80后拽进了人生三十而立时,头上悄悄爬上白发的父母,心向往之的唯一一件事是:孩子结婚成家,安定下来——安定和房子捆绑在一起。对于很大一部分80后而言,实现父辈期待的“安定”生活,是很难照进现实的梦想。但,就像80后“房客”杜鹃说的那样,“父母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刚满22周岁的王文婷可不相信“理想很骨感,现实很丰满”,她带着记者来到窗口,楼下一条长长的巷子,上空布满了横七竖八的电线,两边楼房的墙壁斑斑驳驳,老人们聚集在树下纳凉。巷子的尽头,是南京最高的紫峰大厦,“是不是觉得这种感觉很棒?如果拍成照片,肯定特怀旧,特唯美。但穿过它,我们就到紫峰了。”
0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