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红色后人:贺龙元帅之女贺晓明
不久前的一天,当贺晓明一身干练的运动装,准时出现在约见本报记者的地点时,记者惊讶于她那像极了父亲贺龙元帅的长相,而且丝毫看不出已年过六旬。 贺晓明是贺龙的二女儿,从小精灵乖巧,深得父亲喜爱。如今她卸甲归田回到北京,但素有乃父之风的贺晓明“女”承父志,退休却没有休息,近年来心系全民体育事业,出任贺龙体育基金会的主席。 元帅“教练”调教女儿学射击 常常有人惊诧贺晓明优秀的射击成绩,她很骄傲:“那当然了,我的第一师傅是我爸爸,一位元帅教练,能不好吗?”贺晓明擅长射击和游泳,都是父亲手把手教的。学游泳的时候,贺龙很严格,不敢跳就往水里推,有时搬个板凳坐在池边监督,有时还比赛争个高低。 贺晓明上小学的时候,长辈们经常外出打猎,她也喜欢跟着。那时候她个头还很小,枪把对她来说很长很重,一个闪失就伤到脸蛋,但她乐此不疲,父亲教她怎么三点一线瞄准,怎么调整呼吸。直到现在,她还经常去射击场练习,重温那份温暖的记忆,也以此锻炼身体。 她的体育爱好深受父亲的影响。爸爸周围一半的人是搞体育的,我在旁边听得多。我们是有规矩的,不许打听,不许说出去。但是在这个氛围里生活多年,耳濡目染。她和哥哥当年都是铁杆球迷,冬天刮风下雪,而且写完功课才能看球,但哪怕是赶到体育场只能看到半场篮球赛,他们俩也一定要去。“我们有好多运动员朋友,他们有没有赢球好像都和我们有直接关系。” 贺晓明说。 重走父亲起义之路倡全民健身 贺晓明有一个体育理想,那就是发展全民健身,这也是她成立贺龙体育基金会的原因。她不在意基金有多少,只在意基金会做什么事情。 2006年,在父亲“两把菜刀闹革命”那条45公里长的路上,贺晓明带领解放军队、学生队、农民队、红军后代队等队伍,举行了全国首届徒步45公里竞走。“爸爸当年从下午到晚上12点左右,急行军45公里,这样的精神、干劲是我们后辈要学习的。” 贺晓明对父亲的崇敬溢于言表。 贺晓明在当地有个称呼,乡亲们都亲切地唤她“晓明姑姑”。她给自己设计了10公里的路程,竞走那天正好是农村赶集,老乡们都甩掉生意跟着她走,一边走还一边唱山歌。她一回头,好家伙,有一两百人跟着她一起走。在乡间的路上大家高兴地走着,边走还边聊天,贺晓明说:“老乡,不做生意了?”他们说:“不做了,跟你走快活。”在终点,有的老乡一大早起床在那儿等着她。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她都心情澎湃不已。“我要的体育就是这样的体育,这是我做体育的理想和方法。” 她对全民健身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寄予很多希望:“体育普及不光是大妈扭秧歌和舞扇子。那只是老年体育,还有一大块人群没组织好。我们不要单纯导向人去数金牌,奥运金牌数量与国民身体素质并没有必然关系。” 忧心“三大球”什么时候搞上去 贺龙担任体委主任之后,有句名言:“‘三大球’搞不上去,我死不瞑目!”这句话对贺晓明影响很深,父辈未竞的事业让她忧心忡忡,大概爱之切责之深,她的语气里带有很多遗憾:“现在谁能回答三大球上去没上去?基本上都没上去。我已经很久不看足球了,我希望三大球能达到世界水平,我是看不到了。” 正因为根深蒂固的体育情结,贺晓明在年过半百还重走红军长征路。在她看来,红军长征蕴含着一种体育精神。“我吃饱饭,穿得很厚实,口袋里还穿着小瓶氧气,爬到4600米,我看看高处父辈登过的雪山,内心很多感慨。” “红军5万人历时两年,着单衣,穿草鞋过雪山草地,这本身就是个体育纪录,中外无人能破,却没有一个运动奖项作为纪念。至少要立一个纪念碑,激励后人。”她已准备去找有关部门,专门谈这个事情。 当年贺龙还力倡登山运动,在苏联解散登珠峰的队伍之后,决定中国队单独登山。申请外汇购买先进登山装备,一定要抓住这个创造世界纪录的机会,更表示:“任何人也休想卡我们的脖子。咱共产党人就要争这口气!”贺晓明感叹父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筹备、指挥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时的豪迈:“当时他说,全世界海拔8000米的高山只有15座,中国人全给登下来。” 体育无国界第一名外教是日本人 对于体育外交,贺晓明说这正是体育的一大功能和魅力。“体育和音乐一样,是没有国界的。体育是一个肢体行为语言,可以反映我们的素质、精神面貌。”她说,“当年7次获得世界冠军的日本女子乒乓球队队员松琦,周恩来都是她的粉丝,她退役生病以后,我爸爸、陈老总还非常关心她。” 贺晓明说,上世纪50年代,我们和东欧形成社会主义阵营,把运动员派到匈牙利等国家训练,我们请的第一名外教是日本人大松博文,来华为中国女排短期指导,可见体育从来没有封闭过。 新中国的体育从一片空白起步,贺龙一心要把“东亚病夫”的帽子摘掉,增强全民体质。贺晓明说:“他是一个好教练、好领队、好指导,把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现在收入贺龙的文选中,关于体育的著作就有42篇。这还是业余做的,他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军委副主席,体委主任则是兼任的。” 在体委主任职上,贺龙常常用弱国无外交的例子教育运动员。他说:“软弱,就会被外国人瞧不起。你们一方面要卧薪尝胆,刻苦训练;一方面要敢于和外国强手较量,夺取胜利。”他直言批评:“某单位学‘毛选’搞卫生不错,但运动员比赛时就是不出成绩,这不叫学,是花架子。” 缅怀前辈精神晚年打造老照片展 贺晓明现在正在忙碌的是“一个大事”。她倾注心血打造了一个“前辈的身影”老照片展,这个展览已经筹备了10年时间,终于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搬上网络,这让她很是安慰。 “前辈的身影”老照片图文并茂,以缅怀先烈和感恩祖国为主线,通过自建党开始到开革开放前70多位开国元勋、不同时期牺牲的我党我军高级领导人和将领的图片、书信、文物相片以侧重家人叙述为主要形式,生动再现了人民英雄的崇高信仰和坚定追求,真实反映了民族脊梁的纯朴情怀和大爱人生。 展览中有一份757位实名烈士墙,她说“很多烈士为革命牺牲却没有留下影像,只好用文字纪录,我们的资料残缺不全,但借此缅怀先烈为共和国做出的卓越贡献,我们感到非常欣慰。” 贺晓明透露,此次展览拟展出73位革命前辈的照片,共计512张。截止到目前,已有55位革命先辈的照片经他们的子女确认同意上网,还有18位有待进一步确认,展览在不断过程中不断完善。 她希望通过这次展览来纪念和缅怀革命先辈们,同时激励更多的年轻人继承和发扬红军精神。 追忆父亲 体育运动荒漠上的垦荒牛 贺龙从1952年开始当体委主任,一直至1966年“文革”开始。旧中国的体育运动,几乎是一片荒漠。旧中国的体育设施,也是微乎其微。直到1950年,中国尚无一所体育学院,没一座像样的体育设施和建筑。贺龙出任国家体委主任的,在这种状况之下,非得有垦荒牛的精神不可。 贺晓明说:“他爱体育,懂体育,毛主席点将点得太对了。他到哪都生龙活虎,早年拉队伍时,很注意军中的体育,把体育锻炼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科目。” 贺龙出身于武术世家,曾祖父考取过武举,平日习武不辍,身体素质很好。贺晓明说:“我们贺家是从湖北迁徒到湖南的客家人,自然受到排挤,我爸爸说:‘那时候我们没有说话的份,经常受到别人欺负,所以我们贺家的男男女女都要习武,没有话语权,就靠拳头来说话。’他专门拜过师傅,所以他当体委主任之后,对民族体育这一块特别重视,他深知体育对健身的好处。” 贺龙热爱体育,1938年,他在西南找到一大批体育人才,正式成立战斗篮球队。“他说,球队可以调剂战士的情绪,活跃部队的气氛,密切联系部队周边的单位,搞好与老百姓、友军的关系。”贺晓明说,后来和国民党国统区也打球,真是轰轰烈烈!打得延安都听说了,毛主席说怎么不让我们也看看?所以长途跋涉去延安,一路打球打过去,真的是名不虚传的“战斗篮球队”。 在中国农村,50年代就已经自然形成了“排球之乡”、“足球之乡”、“游泳之乡”、“田径之乡”、“武术之乡”、“摔跤之乡”等等。其中名扬中外的广东“三乡”,是“排球之乡”台山县、“足球之乡”梅县和“游泳之乡”东莞县。这3个县的运动队在全国比赛中,都曾经名列前茅。 贺龙把这些体育之乡视为明珠,曾在国家体委的工作计划中指示:“广东梅县的足球、台山的排球、中山的篮球、吉林延边自治区和辽宁金县的足球,都有长久的历史传统,要把他们的经验,普及到广大农村。”1958年,他还建议“对东莞县应该奖励,替他们修一个有跳台的游泳池,送几只船。” 贺龙身为国家体委主任,自己也身体力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在他的熏陶之下,全家都成了体育爱好者。贺龙擅长武术、骑马、游泳,也常打羽毛球、台球和乒乓球,50多岁又学起排球。他偶尔也下下棋,打打桥牌。他一方面是为了锻炼身体和休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多了解些体育知识。他最喜爱也是最拿手的是钓鱼和打猎。 在任期间,贺龙订了一个指标:使中国人的个子长高一寸。“吃不饱,尽受欺负,又不锻炼,导致中国人个子矮,他说要用个头来说明综合体质,这是他的体育理想,他实现了。”贺晓明说,到了60年代,中国青少年的平均身高,比父母亲一代普通增加了3厘米左右;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由解放前的35岁,提高到60岁以上。贺龙要摘掉“东亚病夫”帽子的宏愿,终于成为现实。
09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