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所有文章

新闻中心 > 所有文章

  • 茶三酒四游玩二

    这是一句广泛流传于潮汕工夫茶区的俗语,是潮汕人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起喝茶、饮酒、游玩最佳人数,具有一定的客观合理性。 工夫茶的茶具是非常考究的,一套茶具,一般包括一壶三杯,也有两杯和四杯、八杯的,但不多。三个茶杯,最适合三个人喝茶,如果是两人或者是四人以上,每泡一遍茶,就会有相互推让的现象出现,茶是要趁热喝的,若三推四让茶就会凉了,茶凉了就不可喝;而且喝茶要求环境清静,独喝则显得孤寂,人多了则太过热闹,三人喝工夫茶为最佳,静坐闲谈,边聊边品茶,自有一番境界。饮酒则要求场面热烈些,因而人数宜多点,但太多了便会造成喧闹,故以四人为宜;四个人围着桌子坐,每一边各坐一人,有利于相互敬酒、碰杯、行酒令。游玩者,以前多数是结伴进行的,而不是如今的组团旅游,因而单独一人出行游玩是没意思的,旅途中也没有人可以相互照顾;结伴太多了,又不易于统一意见,两人同行便易于相互沟通,达成统一的意见,游玩也就以两人为妙。因此,潮汕人便把喝茶、饮酒、游玩的合适人数,概括成“茶三酒四游玩(读为(惕桃))二”这一俗语。

    03月28日 
    阅读全文
  • 《潮郡青龙古庙》序言

    游神赛会是潮州城乡久远的文化传统,民间一般把它叫做“营大老爷”。游神赛会大多在年底和来年年初农事闲暇的时间举行,正二月的神事尤多。乾隆《潮州府志》卷十二《风俗·社会》就记载说: 九邑皆事迎神赛神。海阳有双忠会,以庆张巡、许远。届三年小会,五年大会。小会数百金以上,大会数千金以上。潮阳有土地会。揭阳有三山国王会。澄海、惠来,乡社自正月十五日始,至二三月方歇。银花火树,舞榭歌台,鱼龙曼衍之观,蹋■秋千之技,靡不毕具。故有“正月灯,二月戏”之谚。 各县的游神赛会大抵盛行于乡下,海阳、潮阳和揭阳三个大县,则城里也游神。海阳是潮州首邑,县城也是府城。按照《潮州府志》的讲法,乾隆年间,府城里的大老爷,还是俗称双忠公的唐代名臣张巡、许远。这不奇怪,因为双忠公本来就是知府楼俨建庙致祀的。后来,双忠公大老爷的位置,被俗称青龙爷的安济圣王顶替了。 安济圣王本来是城外乡间的神明,庙在南门外韩江大堤上。清初地方志书的记载,只说是“乡人祀之”。因为有安澜止水的灵应,到乾隆年间,已经成为潮州人和来往韩江的商人士庶共同崇祀的对象。青龙爷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成了潮州府城的大老爷?是一个十分有趣,也值得去研究的问题。 我们知道,做历史研究,必须要有充分的可靠的材料。要想弄清楚青龙庙和安济圣王庙会的历史,首先必须找材料。青龙庙的历史也不算短,不过要想真正找到充分的可靠的材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本书的作者吴绍雄主任医师、黄继澍副研究员、吴榕青副教授也知道这事不容易,却下决心要去完成它。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有句流传甚广的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讲的就是找材料。虽然讲的时候是针对考古学而言,但对其他研究,同样适用。本书的作者们就这样做了。他们动手,翻阅各种文献——古籍、档案、今人著述、海外侨刊……检录出青龙庙和庙会的资料;他们动脚,亲自溯韩江而上,到松口、到梅县、到上杭……访问跟安济圣王、三仙师公相关的遗址,亲历了历史发生的现场。他们还动口,找遍了解青龙庙和庙会的耆老故旧,“每事问”。正是这种现在很是时髦的人类学访谈的做法,帮助他们网罗到关于庙宇和庙会的更多的轶闻、琐忆和鲜为外人所知的秘史。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潮郡青龙庙》,就是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潮郡青龙庙》全书分八章,介绍了青龙古庙庙宇和庙会的历史和现状,披露了与庙宇和庙会有关的文物、文献和口述史料,对古庙的建筑和装饰工艺,也有细致的赏析。通过这本书阅读,我相信读者可以对安济圣王这位曾经是潮州府城的大老爷,对青龙古庙庙宇和庙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种了解也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的去思考,如何把这种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并在不断向前的时代潮流中去发扬它。 我因此愿意向大家推介这本书。 黄挺

    03月28日 
    阅读全文
  • 饶宗颐先生与潮剧研究

    饶宗颐先生乃当代汉学泰斗,虽久居香江,而对于故乡的地方剧种——潮剧,却情有独钟且深有研究,曾撰写《“言路”与“戏路”》、《<明本潮州戏文五种>说略》……这几篇文章可谓是潮剧研究史的划时代之作。饶公早年在总纂《潮州志》的时候,曾开辟《戏剧音乐志》这一门类,为历代旧志所无,对保护地方的戏剧文献资料起到很大作用,后来曾为潮剧网站题名为“潮剧大观园”,把潮剧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相媲美,评价可谓极高;又为《潮剧志》题序并欣然赋诗,诗曰:梨园往事自堪夸,一帙丽情纪岁华。鳄渚风谣随去水,教坊依旧唱桃花。哄堂摘耳闻啰哩,待溯鄮峰粉蝶儿。正字菱花南戏在,三更听唱水心词。轻三重六咏弦诗,拍板来源未易知。斟酌半音成律准,由来丝竹是宗师。 饶公对潮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的贡献: 一、探索潮剧渊源 潮剧也叫“潮州戏”,有“南国奇葩”之称,清代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虽然潮剧历史渊源悠久,但是一般潮剧演员或者从事戏剧工作的人员,限于本身的学识,不明其历史渊源,其水平只体现在表演上,不足以追本溯源。而饶公学通古今,他利用戏剧本身的戏文,稽古探原,推证出潮剧源于温州的南戏。现面世的最早潮剧戏文为明宣德年间《刘希必金钗记》,由宋元旧篇《刘文龙菱花镜》改编而来。因为在宋代来潮为官者很多是江浙闽南籍官员,所以潮剧受温州南戏影响甚深也在情理之中。据清代乾隆周硕勋《潮州府志·职官志》记载,宋代时莅潮的温州籍官员共有7人:当通判的有淳熙年间的蒋韶,嘉定年间的周茂良和潘子顺,宝庆元年的李文伯,知潮州军州事有乾道七年的宋敦书,淳熙年间的张秀樗和嘉熙年间的林士尹。因此,这些官员在治潮期间,推动了江浙文化与潮州本土文化的交汇融合。饶公又在《明本潮州戏文论文集序》中通过漕运论证了南宋时期潮温两地海上运输的频繁,指出:“既有经涉大海的网运,往来潮、福、温三州,南戏由温州传播闽潮,且经地方官的提倡,是很自然的事。”(《选堂序跋集》265页)由此可见潮剧来源于温州南戏有官员治潮和漕运两条主要的途径。 二、把方言与戏剧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在戏剧的表演特别是念白中,会经常出现地方方言,这些方言都是生活场景在舞台上的再现。比如《扫窗会》中王金真唱道:“你许块庭院深深……”“许块”便是潮州方言词,《扫窗会》为古本《珍珠记》中之一出,所以此处也是方言与戏剧相结合的一例。在目前已知的五种明本潮州戏文中,其唱词亦有很多方言词。饶公在闽方言国际讨论会作的主题演讲为《“言路”与“戏路”》,“言路”即语言的道路(the road of language),也就是语言的发展历程,这篇主题演讲就是将方言与戏剧联系起来,用戏文去研究方言的演变过程。饶公在此文中以潮州俗语“十八棚头做到透” 为例,考证出“十八棚头”是指十八出温州南戏,而其中的《戏上戏刘奎》便三次出现了“嗹哩啰”这词,同时饶公也指出“嗹哩啰”和“嗹哩啰”这些词语可追溯至《五灯会元》,南宋叶适的《水心文集》和史浩的《粉蝶儿》等,可见此词汇的传播程度。潮州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第四十出《雁儿舞》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词汇,里面有一段帮声是“哩嗹啰嗹,哩嗹唻啰哩……”这也可以看出方言与戏文之间存在明显的连带关系。饶公还用潮州话中的“加啰”、“加哩啰”与戏文中“哩啰哩”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潮州方言里面也保留着“嗹啰曲”一词,而现代汉语中也有“啰哩啰嗦”一词,所以可以看出“哩啰哩”影响的广泛性,这也是方言和戏剧相互影响的例证。 饶公对于潮剧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本文所列举者,不啻管中窥豹,而舛谬之处,尚祈方家有以教之。 □相关链接 南 戏 南戏是中国的百戏之祖。 宋室自南渡之后,定都临安。温州是南宋除杭州以外最繁华富庶的商业都市,诸色艺人也纷至沓来,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南曲戏文,就在这样的土壤中孕育、萌发。 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一般采用五声音阶。明代南戏流传到各地之后形成的声腔共有五个系统,也就是戏曲史籍上所载的五大声腔: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江苏的昆山腔和闽粤的潮泉腔。 南戏的角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没有一人主唱的规定,根据各种上场的角色需要均可演唱唱,且创造了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南戏不仅使用南曲,而且也吸收了北曲的曲牌,创造了“南北合套”的形式。  由此可知,南戏艺术形式,乃是中国戏曲早期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    

    03月28日 
    阅读全文
  • 潮语小释

    偏邪 谓非正道也。《书经洪范·无反无侧注》:“不偏邪也。” 五都六省 中国五个古都为: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古代关乎中原的六个最重要的省份是河南、直隶(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 在潮俗中,“五都六省”泛指遥远、广远的地方。例如:“听着就衰,祭你到五都六省。” 唧嗾 潮俗读音转“执足”。原词意谓虫类啮蚀之声也。王令《梦蝗》诗:“初时吻角犹唧嗾。” 潮欲俗亦用以形容人进食时的咀嚼声。 礼尚往来 指明世俗一切应酬之事也。《礼·曲礼》:“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03月28日 
    阅读全文
  • 情牵潮州

    其实这张珍贵的照片是从伯父老家找到的,去年伯父老家拆除,发现这张即将被遗忘的旧照片,我向堂姐要求让我保留作纪念,没想到成了寻亲的重要线索。 我有幸参与柔佛潮青团“潮汕寻根摄影行”,感到非常欣慰与感动。这次来到潮州拍摄,除了背负着柔佛州旅游局的使命,也希望能捕捉潮州美景,与马来西亚潮人一起分享潮汕民俗、风景、传统习俗与老街生活的美景。 活动最后一天,就是我们下乡探亲的时刻,我多么期待能回到祖家,看一看我们蔡家故乡到底是怎么一个模样。 在出发前,孙团长告诉我还无法联络故乡的亲人,我也不敢勉强他为我做些什么,毕竟要在短时间内,找寻失去三十年音讯的亲人不是易事。负责任的他告诉我“南兴,别担心,我一定会尽力帮你找亲人!” 除此,我也要感谢潮州市外事侨务局的同志,在短短的二十四小时内,帮我找到已失去三十余年的亲人. 那天早上,在牌坊街拍摄时,侨务局同志告知团长已联络到我的亲人,可以回乡探亲了。当时我非常喜悦和感动。 回乡的早上,我带着非常愉快的心情,跟其他团员们告别,要下乡探亲了!大家都为我感到高兴。从东山湖温泉度假村到潮州市,一路上的心情是笔墨难以形容的,心中感到既开心又紧张。 到达东郊村时,询问村中的秘书长,拿出堂伯父母陈旧合照。秘书长看了,二话不说,马上骑了电单车,带领我到乌竹围乡我的家乡。当时乡里的村民看到华侨回来探亲,大家很好奇也欲知是哪家的亲人。还没抵达家门,两位五十来岁的中年人迎面而来。我拿了那张旧照片和他们一起对照。不过,照片中的堂伯父母已过世,前来迎接我的是他们的儿媳,也是我的堂兄嫂。得知堂伯父过世八年,此刻,我们相拥在一起,我们的心情是无法言语的,泪水也不知不觉在眼中打滚。很快的我们收拾了心情,一起畅谈着三十多年的点点滴滴:从田园,故居,宗祠寺一直到蔡氏家族谱、从我祖父祖母的故事,到祖父与父亲要回乡探亲遗愿等。 中午时刻,堂姐与堂兄的儿媳,都专程请假赶回来相见。我们都感非常开心与异乡亲人见面。堂兄带我走遍乌竹围乡的田园,■望韩江桥的景色等,到我们一百多年的故居与宗祠。我们边走边谈,因为时间过得太快了,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虽然只是短暂的相聚,它将成为我心中难忘的回忆。。 能回乡探亲,认祖归宗,圆了祖父及父亲的心愿。虽然他们当年人在马来西亚,但心却在故乡;同样的,故乡的亲人也非常挂念对方,何时何日再相见。想到这里,我无法控制内心压抑的泪水。爷爷,爸爸,我已回来祖家拜祭祖先,也圆了您们的心愿,希望您们在九泉之下也能感到欣慰。我一定会与家乡的堂兄保持联络,也希望下一代能延续我们蔡家的乡情。

    03月28日 
    阅读全文
  • 潮州方言与闽南方言

    (一)方言区域的形成 潮州为闽越地,自秦始皇属南海郡,遂隶广至今,以形胜风俗所宜,则隶闽者为是。……潮在南支之外,又水自入海,不流广,且既在广界山之外而与汀、漳平壤相接,又无山川之限,其俗之繁华既与漳同,而其语言又与漳、泉二郡通,盖惠作广音而潮作闽音,故曰潮隶闽为是。 ——(明)王士性《广志绎》卷潮州闽方言区的形成在13—14世纪,至迟不会晚于14世纪中叶: 潮之分域,隶于广,实古闽越地。其言语嗜欲与闽之下四州颇类,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之人等。 ——《永乐大典》卷5343引《(潮州府)图经志》 宋代以来潮州话归入闽南方言区,其风气近闽,习尚随之,不独语言相类矣。 ——(明)万历《广东通志》卷三十九 “眷今古瀛,实望南粤,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潮漳之分” ——(宋)《余崇龟文集》 福州福清县人从广州回乡,路经海丰,作《过海丰》诗云:“忽听儿音乡语熟,不知方到海丰城” 。 方■撰潮州《思古亭记》云“迥野之名,或讹为行者,俗操南音之累也如此。” 有一段很有意思材料也讲到“南音”问题,南宋泉州籍学者吕大圭“以操南音,出知兴化军” (二)潮州方言的读音 粤东地区闽语(闽南语)区,实际上在宋元时期已初步形成了,明清以来潮语一直被认为与泉、漳语近似,甚至几乎可以通话。这就奠定了今天潮州方言区归属于闽南语系区域基础 1、保留中古时期的〔b〕〔m〕。 2、没有轻唇音(唇齿音)〔f〕的声母 3、齿龈音〔ts-〕、〔ts‘-〕、〔s-〕、〔dz-〕,发音时舌尖顶至下齿龈背后,它与普通话的舌尖前音声母〔z〕〔c〕〔s〕、舌尖后音声母〔zh〕〔ch〕〔sh〕〔r〕、舌面音声母〔j〕〔q〕〔x〕均有不同。    潮州话韵母80多个,又复杂,不仅比普通话复杂得多,而且内部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1、没有前鼻音尾—N的一系列韵母。 2.没有撮口呼韵母。 3.潮汕话中有一套鼻化韵母。 4.潮汕话中有20多个入声韵母。 潮汕方言有8个调类 潮汕方言的声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清者为阴,浊者为阳。其对应规律十分规整,例外字较少。8个调类举例如下: 的/分1(阴·平),抵/粉2(阴·上),帝/奋3(阴·去),滴/忽4(阴·入); 池/云5(阳·平),弟/混6(阳·上),地/份7(阳·去),碟/佛8(阳·入)。 (三)潮汕方言的词汇举例 1、古越语的遗存 (1)[kong5]:傻、糊涂。潮汕方言的声调:平、上、去、入,各分阴阳;清者为阴,浊者为阳。其对应规律十分规整,例外字较少。 潮、泉州语同,今龙州斗语、武鸣斗语音同义合。 (2)[iat8]:招手。 潮、泉州语同,福州话近似,龙州壮语说八坎布衣语,音近义同。 (3)摆[pai2]:次(量词)。 潮(揭阳多用)、泉同,闽西客语也有这种音义。壮语、布依语音义合。 (4)[p‘u e8 ]:泡沫。 潮音与福州音、泉州音、武鸣壮语,应是同源。 (5)巴毛(带刺的鱼)、巴鳞(多鳞的海鱼) 2、古汉语的遗存 (1) 潘〔 p‘ung1〕:淘米水。音与粤语发音近似;潮语姓氏“潘”别读。 说文解字·水部》 “潘:淅米汁也。”《左传·哀公十四年》:“陈氏方睦,使疾,而遗之潘沐”晋杜预注:“潘,米汁,可以沐头。” 汉文帝窦皇后姐弟失散多年,相认之际,“又复问他何以为验,(窦广国)对曰:‘姐去我西时,与我决于传舍中,丐沐沐我,请食饭我,乃去。’”。司马贞《索隐》曰:“沐,米潘也。谓乞潘为弟沐也。”(《史记》卷49《外戚世家》) (2)清〔ts‘ing3〕:寒冷 例词:“清水、清糜、清饭”;例句“个天时过清。” 《说文解字·仌部》“清,寒也。”扬雄《方言》卷13“淬,寒也。”郭璞注:“淬,犹清也”(页287) (3 )大家 [da2  ke1]或[dua7  ke1]:婆婆,一般用于背称。 《宋书·孙棘传》:“棘妻许又寄语属棘:‘君当门户,岂有委罪小郎?且大家临忘,以小郎属君,竟未取妻,家道不立。’”唐·赵璘《因话录》卷三:“王问曰:‘何事?’女对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适,使人往候。’王掷筯怒曰:‘汝为人妇,岂有阿家体候不安,不检校汤药,而与父作生日……。’”唐·温庭筠记:“大家见之,即不忘息妇。” (4)新妇:[sing1  pu6] 指儿媳妇,一般用于背称。 清·翟灏《通俗编·妇女》“考新妇之称,六朝已然,而唐最为通行,见诸史及小说稗官家,不胜发薮。然自主逮及翁姑言,非主新嫁也。” 《后汉书·周郁妻传》:“郁骄淫轻躁,多行无礼。郁父谓(郁妻赵)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 (5)铺[p‘ou3] :里程单位,一铺相当于十华里铺,原指驿站。《元史·兵志四》:“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后来统一为十里一铺。 明·叶子奇《草木子》卷三下:“传命,陆有马站,水有水站。州县凡十里立一铺。”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驿传”“今时十里一铺,设卒以递公文。” 潮州话中的马来语借词 实叻:指新马一带(原意为海峡)。 罗厘:汽车,原专指货车。 罗的:一种带有糖的小饼干。 沙茶(沙爹):一种别具风味的辣酱。 动角(动卷):手杖 角笔:皮箱。 阿铅(亚铅):镀锌的铁丝。 五脚砌:指骑楼下的走廊,可作人行道。 须甲:中意;宁愿;故意。 阿甲:估计,估测。 逃隆:拜托;饶恕。

    03月28日 
    阅读全文
  • 首届国际潮人文学奖颁奖仪式将在汕大举行

    提要:由汕头大学、潮汕文学院、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安福文化有限公司冠名赞助的首届国际潮人文学奖颁奖仪式将于4月6号在汕头大学隆重举行。国际潮人文学奖是海内外潮人具有崇高荣誉的文学奖项,旨在奖励在潮人文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海内外作家和作品,宣传潮人文学精品,激励潮人文坛才俊,促进潮人文学创作与发展。  由汕头大学、潮汕文学院、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汕文化艺术交流协会联合主办的、安福文化有限公司冠名赞助的首届国际潮人文学奖颁奖仪式将于4月6号在汕头大学隆重举行。国际潮人文学奖是海内外潮人具有崇高荣誉的文学奖项,旨在奖励在潮人文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海内外作家和作品,宣传潮人文学精品,激励潮人文坛才俊,促进潮人文学创作与发展。  首届国际潮人文学奖启动仪式  首届国际潮人文学奖启动仪式回顾 2013年6月29日,首届国际潮人文学奖启动仪式,在汕头迎宾馆成功举办。潮汕文学院院长林继宗担任组委会主委,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理事长罗仰鹏、汕头大学校长徐小虎和潮汕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会长李廷福担任荣誉主委。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央文史委主任龚心瀚,全国政协常委、中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全国政协委员、中作协副主席廖奔,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万伯翱,著名作家从维熙、郭光豹,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廖红球、副主席廖琪、郭小东,《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副总经理程小琪等领导专家应邀担任活动顾问。 自活动仪式成功举办之后,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积极的热烈反应,组委会办公室收到大量各地的参赛函件和咨询电话,无论是粤东、粤西、珠三角地区、东南亚和欧美主要国家,均有人报送作品参赛,同时海外文学界热烈响应支持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启动仪式的圆满举行后,组委会收到社会各界的贺函。 这是所有才华横溢的首届国际潮人文学奖获奖者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巅峰,所有潮人对这项杰出的成就感到极大的骄傲,所有获奖者是潮人文坛的巨人。首届国际潮人文学奖获奖者所取得的成就将激励所有潮人的作家以他们的激情追求卓越的文学写作。他们并衷心希望海内外潮人文学界以「中国梦」为核心,同心携手,进一步增进相互间的友谊,用天赋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更好的作品,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传,为繁荣中华文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作家出版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郭瑞琳 贺 希望海内外潮人文学界同心同德,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更多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努力把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为繁荣文学事业、推动「汕潮揭」同城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共揭阳市委宣传部 贺 同根同源同文化,天下潮人一家亲。举办本届国际潮人文学奖活动,充分展现了当代潮人的创作热情、艺术水平和文学成果,对于恢复和激发世界潮人历史记忆,增进文化认同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潮人社会取得了巨大反响,收到了良好社会效果。衷心祝贺首届潮人文学奖活动圆满成功! ——中共潮州市委宣传部 贺 希望海内外潮人文学界同心携手,进一步增进相互间的友谊,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更好的作品,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传,为繁荣文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作协副主席 廖奔 贺 祝贺贵院(潮汕文学院)举办了「国际潮人文学奖」等的文学品牌活动,成为海内外潮人文学交流的平台。 ——新加坡作家协会主席 希尼尔 贺 附:首届国际潮人文学奖(2000—2012)提名奖作品名单(按作者姓氏笔划排序) 小说 《青苔巷》 方玉敏(中国揭阳) 《牛天洋那些兵》 田国营(中国漯河) 《陈钦然小说选》 陈钦然(中国广州) 《功夫茶》 陈镇朝(中国揭阳) 《都市牧歌》 林东山(中国汕头) 《我要回家》林宗仁(中国揭阳) 诗歌 《学诗点评录》 伍乘森(中国揭阳) 《白天鹅的悲歌》 杜伟民(中国汕头) 《怀乡病(外二首)》 陈吉楚(中国三亚) 《韩江柳》 陈图渊(中国深圳) 《竹庐吟草》 郑竹园(美国) 《摇曳的秋韵》 谢国材(中国香港) 《绿月亮》 黄潮龙(中国汕头) 散文 《情牵潮州》 马汉、孙彦彬(马来西亚) 《怀念猪》 江育彬(中国揭阳) 《山水之间》 吴仰华(中国汕头) 《汕头赋》 陈坤达(中国汕头) 《神仙太寂寞 妖怪很痴情》 陈思呈(中国广州) 《岁月的皈依》 林小冰(中国汕尾)  《与梅花相约》 梅筠(新加坡) 综合类 《梦回潮汕》 丁烁(中国汕头) 《南澳抗日血战》 张六(中国汕头) 《殊途抉择》 陈嘉瑜(中国汕头) 《潮汕海洋文学初探》 郑松辉(中国汕头) 《牛田洋之春》 钟永天(中国汕头)

    03月28日 
    阅读全文
  • 工夫茶里看潮汕人 坚持做一件事

    有海水的地方,就会有中国人;由中国人的地方就会有潮汕人;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工夫茶。 潮汕人以功夫茶为道具广交人缘,并善于运用关系营销,注重人际关系的经营并结成彼此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如通过宗族、家族、亲戚、邻里、乡党、同学、同事、战友等关系成为一个大关系的网络。“请来吃杯茶”,“有闲来吃茶”是潮汕人的最常用语。杯小容大,店小聚财,工夫茶有容乃大的包容性格给潮汕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实质上潮汕功夫茶具的三个杯之“三”并非实数,而是表示“多”的意思,另表示“天、地、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引用《易经》)可见,工夫茶道的世界之大。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潮汕人之意不在茶,在乎道义之利也。从中透视出潮汕人对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传承。在浓厚的商业环境中成长的潮汕人,以茶为道具广交人缘,广开财路,建立起独特工夫茶关系,工夫茶的有效沟通孕育了潮汕人群狼文化的团队精神。 潮汕人以善于经商而闻名,潮汕人的成功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就是坚持做一件事——吃(泡)工夫茶,尝试不同的茶叶和品味。喝工夫茶是潮汕人的习惯,很多生意都是在品味工夫茶中成交;潮汕人聚在一起只需要一杯工夫茶就会在品味中捕捉到商机。在品评“工夫茶”中,潮汕人酝酿着一个有一个的商业计划;在品评“工夫茶”中,潮汕人演绎了一个有一个的掘金传奇。 工夫茶是潮汕人获取商业信息的主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信息环境下的中国商人,潮汕人大多见多识广,具有强烈的商品经济常识和市场观念,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具有优秀的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每个潮汕人都拥有自己的功夫茶具,依赖这“一亩三分地”——“一壶三个杯”,搭建起高效的信息平台,在工夫茶冲泡的活动过程中,包涵了工商业等相互交流中获取大量的市场信息,通过这一平台从而保持信息畅通、资源共享的竞争优势。工夫茶打破了人与人交流的障碍。每一个工夫茶道场都是一个信息加工厂。搜集、整理、加工、储存的信息随时都有可能派上用场。工夫茶道场就像“铁打的营房流水的兵”,其信息流量不可估量,通过工夫茶网络连接的各行各业,有力的促进了潮汕人之间的沟通,合作和资源整合,克服了潮汕人之间无序的竞争,在提高潮汕人整体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潮汕人几乎熟悉社会的各个领域。 “功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做事方法细致、讲究的意思。工夫茶重在品鉴,对选茗、择水、挑器、煮水等各个细节都非常功夫。泥炉、砂铫、榄核炭、鹅毛扇、铜筷子、“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从潮汕民系对工夫茶细微程序专注到这一点,我们清楚的看到潮汕人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生活理念,才会有今天的潮韵系列:潮州菜、潮瓷、潮州大屋、潮绣、潮剧、潮州音乐、潮州木雕••••••,潮汕人会做生意,在国内有“无潮不成市”之说。潮汕人把“茶”的这种“功夫”作风带入商业活动,即使以精明著称的上海人和善于经商的温州人也不得不佩服。精于茶道的潮商将之茶文化转移到商业精神,工夫茶道与潮商精神得到有机的结合。《茶经》曰“茶味之寒,最宜精行修得之人”。君子之交淡如水,潮汕人之交应如茶。工夫茶不在乎多,而在于精,每一杯都是精华。潮汕人往往在商业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获胜,而功夫茶道文化更是功不可没。 茶道——人道、商道。中国社会传统是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自古中国人就是礼仪之邦。潮汕传统文化又是典型的伦理性文化,功夫茶茶道作为儒家礼仪的表象和补充,反映了儒雅文化的本土化,与中国的“饮德食和”有异曲同工之妙。儒家所推崇的“礼”、道家所推崇的中庸,在功夫茶道里得到传承和发展,深入到潮汕的社会有机体,深切渗透到民众意识、性格、习俗之中。正是在这一精彩影响下形成了潮汕工夫茶儒家礼教思想的茶礼,蕴含着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教、礼让”。这使潮汕人在道德(仁、义、礼、智、信)的自觉要求体现在功夫茶礼的规式中,茶饮程序逐步演变成为合理的商业礼仪和待客礼俗。工夫茶文化是潮汕人“和”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工夫茶器的天圆地方,形象的展示了智圆行方、天人合一的茶道世界。工夫茶茶道蕴涵了潮汕人的人文精神、价值体系和奉行准则,并促使潮汕人逐步形成了礼谦圆融、和气生财的处世方式。 工夫茶是潮汕区域文化的重要表征,功夫茶道的内核是潮汕人的深层灵魂,是潮汕人走向成功的奥秘,是潮汕民系走向世界的名片,潮汕人走遍天下的最大本钱。

    03月28日 
    阅读全文
  • 潮汕人的喜剧情结 但也应明白悲剧的内涵与量

    潮汕人看戏,都喜欢看喜剧。合家团圆或者科举得中衣锦还乡的戏最合老百姓的心水。然而,好看好听而又有内涵容易引起人们深思的戏,却主要还是以悲剧为主。戏曲之中,那些悲叹、泣诉的曲子最是好听,君不见潮汕地区最为流行的潮剧开台折子戏《京城会》,尽管是一折团圆的戏,却是用悲调喜唱。 某一日跟一位朋友在闲聊,突然谈到了前几年我创作的一个潮剧折子戏《伯牙哭坟》,这位朋友直言说,你这个戏不好演,演了没有人看!为什么呢?没有彩头。哭!好头彩,谁愿意去看哭戏!这位朋友还告诉我,他家里的人都喜欢看戏,但是每逢节日的时候,家里最忌讳《张春郎削发》。《张春郎削发》算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经典潮剧了,不知道这位朋友为何要忌讳,后来听他解释,觉得好笑。却是因为剧中有唱“南无阿弥陀佛”,按照他们的思维,潮汕地区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一般都是在“做功德”! 这件事算是比较特殊,但是无形之中却折射出潮汕人的一个喜剧情结。潮汕人是一个苦难的族群,这个移民族群从中原迁徙而来,每个人带着背井离乡的乡愁,沿路历经离散,好不容易到了潮汕地区稳定下来繁衍,却又陷入人多地少的困境,为了谋生,有些人不得不漂洋过海,“拍起包裹”又再开始新的迁移。千百年来,骨肉离散的苦痛深深地刻录在潮汕族群心中,渴望团聚、盼望团圆的念头形成基因,世代传承。据说当年演出潮剧《汉文皇后》的时候,剧中窦广平因错手杀人被押到刑场问斩,当时在香港演出时候,一些观众要求将该剧改为喜剧——皇帝一道御旨传下,窦广平无罪释放,与汉文皇后姐弟团聚。悲剧至少还有反思余地,喜剧就俗了,一笑而过罢了。 看看潮汕地区的几个经典剧目吧,《苏六娘》是个悲剧,男女淫奔,免不了按照当时的乡规族法被浸猪笼,在潮剧舞台上,只能做到苏六娘与郭继春各自逃出家庭,并安排两个人上京赴考,再无下文。《陈三五娘》之中,估计很少有人知道结局是五娘在陈三家里投井而亡。潮剧到乡村演出,还会受到很多陈腐观念的限制,特别是年底到春节这段期间的戏剧,更是需要喜剧。某些姓杨村落,绝对不演出与杨家将相关的题材,因为杨家男丁征战几乎殆尽,虽然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世代传颂,但是终究是彩头不好。 戏是人做出来的,该怎么做,关键在人。但是生活终归是生活,不可能按照人的意志进行。趋吉避凶,是人之本性,潮汕人喜欢喜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应该要明白悲剧的内涵与力量。《辞郎洲》、《文天祥》、《袁崇焕》这几出戏都是悲剧,其中不乏经典动听的唱段,每次听后总能引起一些思索。俗话说,花无百日红,人无百年好。曲折起伏的道路更加漫长,酸甜苦辣才是人生。 希望潮剧能够创作一些更多有内涵的悲剧。

    03月28日 
    阅读全文
  • 潮州风俗“食桌” 协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潮州人把赴宴吃喝称为“食桌”。虽说民以食为天,但在这种场合中最被重视的是“桌”面上的交际。事实上它是借助于一台丰盛的酒菜等来协调和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筵席上总是边吃喝边谈。它讲究斯文得体,讲究恭谦让。若出现大声喧哗,被人家视为酒肉朋友之辈,那就糟透了。  潮人的食桌种类名目繁多,大致而言,宴席可以分为红(喜)白(丧)两大类,如按办桌的目的分,则有新人桌(婚宴)、寿桌、花园 (成人礼)桌、丁(生男孩)桌、入厝(新房落成)桌等。桌一般摆在自家庭院或宗祠里,视出席人数多少,根据主人家的亲戚人数和经济情况而定,少则两桌、四桌,多则十二、十六桌。  “食桌”有较为浓郁的潮俗特色。但有些礼节却让人无法接受,从前潮汕人请客吃饭时有个陋习,即尽管客人事前已应诺接受邀请准备赴宴,但他们一般不提前赴宴,开宴时间到了,主人家派人或亲自上客人门催请,可以哪怕没什么事也搪塞,不马上起程,要等主人来请几遍之后才肯动身赴宴,一般辈分越高的人,请的次数越多。而等客人到了,筵席上的饭菜已经凉了,然而主人和已经先入座的客人并没有对迟来的客人有怨言,反而对他很钦佩,而迟来的客人也不用为自己迟到而感到内疚,反而会觉得只有这样才显得自己有脸面,被重视。往昔主人家“做桌”时须请附近有名气的大师傅来“做厨”,他带同一二个徒弟把一切办得整整有条,其中包括指点主人怎样安排客人的座位。“桌”数则视红白事而分为双或单数 “食桌”时以上十二道菜为标准,多者不限。上菜时头道菜为甜食。尾道菜为“炒青菜”。这也意味着菜已上完,酒也差不多要收掉,开始要用饭了。工夫茶则饭后才喝。但现在流行“甜头甜尾”。即第一道菜和最后一道菜都是甜食,且工夫茶可以第六道菜起穿插其间等。以前凡是较正式的“食桌”都采用我国传统的“八仙桌”,并且桌上的木质纹理要横向对着内墙。这种“八仙桌”现在已经少见,它是一种正四方形大桌,每一边可坐两人。“食桌”时通常以面对着大门、靠着内墙的这一边为大位,其中又以这一边的左侧为最大位,名为“东一位”。这一边的右侧为第二大位置。其次是桌子的左边、然后是右边,最后是背向着大门的这一边。一般请席中的德高望重者或辈分高者坐上首位、大位;实际情况总是由主人请客人坐上这位置。主人方则谦坐最小位或第六位置。俗话说,“无酒不成筵席”。这酒,就由主人来斟,小辈分者也帮着斟。一定要按座大小的次序来斟,切不可乱套,否则就是失礼。有时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正式开宴前由主人示意,而后由德高望重者齐眉端举酒杯起身说声“请”,其它人便也跟着起身端举酒杯说“请”,“食桌”便正式开始了。 吃的过程中,有许多礼节和规格必须遵守,否则可能因其失礼貌而被人瞧不起或者会被当成笑料。例如若非被主请的客人,在酒桌上最好不要滔滔不绝,避免哗众取宠或喧宾夺主之嫌,但也不可以不说话,不然人家会以为你是身体不舒服或心里不高兴。如果是身为主陪客人,则注意要处处帮主人圆场。年轻若是处身这种磨练的场合,为了不让人误解为这些菜不合你意,最好是每道菜都尝试一些,但举筷不宜太快太频繁。酒也不能恃量多喝,更不可找人斗酒。若是人家在心里对你留下“还是个孩子”的印象,同样是糟糕透了的事情。主人在这种场合上,则应该显示出宽宏大量,能容平时之所不容,忍平时之所不能忍。潮汕人认为,此时什么吃喝都不足轻重,应该力求的是得到交际的最大益处。吃完饭后,除非万不得已,那些一般的客人通常会等候帮着主人送别主请客人之后才回家,临走时常会赞美一下饭菜及表示感谢主人的热情款待。 现在时代变了,人们改在酒家设筵宴客;吃饭时也改用从西方传入的圆桌子和软饮料等。但习惯上仍以面对着大门的位置为大位;许多恭谦让的待客礼节也仍应讲究。

    03月28日 
    阅读全文
共5454记录 首页 «上一页 ... 304 305 306 307 308 ... 下一页 » 尾页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