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造文化街:时光长河在这流淌
如今,远近闻名的坂田手造文化街,经人们口口相传,已成为龙岗区坂田街道乃至深圳市的一朵文化奇葩。
福喜妹是个客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手造街的唐颂旗袍馆引领国内旗袍新潮流。
鹿宇茶馆是个让心情“慢下来”的地方。
走进手造街,零距离体验非遗文化,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别样韵味。
核心提示
漫步深圳龙岗坂田街道手造文化街,徜徉在徽派建筑风格的楼宇间,“左顾右盼”看不够的长街美景,仿佛五六十年代电影场景的定格,时光的长河仿佛在这条街上缓缓流淌。其建筑与文化艺术相得益彰的巧妙融合,使手造街散发着人与大自然、与文化艺术的和谐之美。
举目深圳,恐怕只有坂田手造文化街才有这样唯美的天设地造,随意移动三五步,就能看见动辄数十年、乃至数百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只要你走进手造文化街,这里各具特色的国粹区、非遗区、乐活区三大文化板块,一定会放慢你的脚步,愉悦你的身心,陶冶你的情操。如今,远近闻名的坂田手造文化街,经人们口口相传,已成为龙岗区坂田街道乃至深圳市的一朵文化奇葩。
手造街 “探宝”
唐颂旗袍:手工定制魅力无穷
近日,记者深入到手造街,探访文化底蕴浓厚的唐颂旗袍,醴陵釉下五彩瓷,巧夺天工的根雕作品,创意无限的剪纸……将这些隐藏在手造街里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全方位展示给深圳市民。
在现代女性迷恋时尚、追捧名牌的时下,手造街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一直坚持手工制作旗袍,大到布料、设计、裁剪,小到盘扣、混边、针法,都能根据顾客的需求制作。走进手造街上的唐颂旗袍馆,你既能看到优雅古典型的简约式旗袍,又有妩媚性感型的华丽式旗袍,还有自然休闲型的潇洒式旗袍……300多个品种的旗袍让记者目不暇接。
唐颂旗袍由深圳市唐颂旗袍馆馆长、唐宋服饰有限公司旗袍设计总监唐光艳所创,是深圳唯一一家高端定制旗袍店。
醴陵陶瓷:
釉下五彩光耀千年
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醴陵陶瓷就已闻名海内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步入手造街的逰艺堂, 深圳市逰艺堂文化发展公司总经理杨大卫对记者如是说。
“醴陵瓷成品晶莹润泽,清雅明快,无铅无毒,花色千年不褪,能同时满足人们对于审美和环保健康的双重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据杨大卫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釉下五彩瓷相继成为“毛主席用瓷”、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宴厅用瓷、中央领导人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瓷,更赢得了“红色官窑”美誉。
杨大卫向记者展示了逰艺堂的镇馆之宝——《雪里红梅薄胎碗》,这件珍品由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邓景渊创作于1973年,是为毛泽东烧制专用的薄胎碗的试制品。该作品为纯手工拉胚,薄度达0.024毫米,属釉下五彩瓷作品中的最薄,如今已经历了40年的岁月沉淀,仍晶莹剔透,温润可人。逰艺堂面积近800平方米的陶瓷艺术馆展厅展示了当代醴陵釉下五彩名家精品数百件,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醴陵窑釉下五彩艺术馆之一。
入驻手造街两年,逰艺堂工作人员张纯接触了不少瓷器收藏家,一位退休老教授尤为令她印象深刻。家住万科第五园的张老来自江西南昌,平日里有着收藏景德镇陶瓷的爱好。张纯告诉记者,店内一件由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曾安楚设计并制作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张家界水绕四门》让张老情有独钟。足足“垂涎”了这件作品两个月,张老终于鼓起勇气,向逰艺堂请求支付一部分定金由店里代为收藏,待筹足款后,再将这件作品请回家。在张老筹钱的一年里,中途有不少收藏家意图高价收藏这件作品,但杨大卫始终不为所动,坚持为张老保留着这件作品。
香港藏家李先生是逰艺堂的常客,如今已收藏500多万元的五彩瓷作品。他认为,醴陵瓷收藏仍属于投资洼地,有很大升值空间。
明清古床:
展示中国床笫文化
你见过能开门、能关窗的床吗? 手造街里冬暖夏凉的清朝跋步两进床准能让你大开眼界。漫步大山回响画院正在展出的“中国古床文化主题展”,记者犹如走进了一座中国床文化的宫殿。37张雕工精细的古床里既有暴发户附庸风雅的描金松梅床,高古素雅的浮雕罗汉床,精致秀气的儿童描金小床,求福祈寿的麒麟元宝床,精雕细琢、饱含典故的朱漆三国床,古雅富丽的鸾凤和鸣床……
展厅里展出的能关窗、能开门的清朝跋步两进床除了在晚清家具中属于体型较大的家具,围栏、床柱、床窗、床门等处全部镂雕花纹,床两边的窗户是可以活动的。 另外,非常有趣的是,跋步床的床前有相对独立的活动范围,如同一条小长廊,可以安放桌、凳类小型家具,虽然是在室内使用的床,但宛如一间独立的小屋子,可谓“房中有房,室中有室”。
根韵精雕:
匠心独运朽木可雕
杂乱的树根、树桩随意丢弃在地上,没人会多看一眼,但这些“废弃物”在手造街根韵精雕阁老板吕良青的手里,朽木也能化神奇。 威武刚劲的大鹏、活灵活现的蜥蜴、卓尔不群的苏东坡……精雕细琢间,一件件惟妙惟肖的佳作从吕良青手里一一脱颖而出。
记者看到,吕良青不大的店里摆放着茶几、坐椅、佛像、肖像等品种多样的根雕作品,琳琅满目。大的根雕茶几长达两米,高雅大气;小的还不到巴掌大,玲珑可爱,个个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吕良青告诉记者,作品大都只上了一层清漆的清漆,尽量保存根雕的原汁原味。
吕良青告诉记者,根雕茶几最突出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树根的自然造型,让树根重焕新生。可以说,每件根雕茶几都是独一无二的。
偶遇手工:
巧手织出五彩世界
憨态可掬的钩织卡通玩偶,森女范十足的毛线包包,新颖独特的手工配饰……缤纷多彩的各色毛线加上一支普普通通的钩针,在周阿姨一双巧手的舞动下,创造出一个个可爱又百变的钩织玩偶。在手造街风格各异的店铺中,偶遇手工坊并不是特别显眼,可一旦踏进店里,暖暖的灯光,各式各样的针织作品营造出怡人的温馨感,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店主周阿姨退休后赋闲在家,闲不住的她在手造街开了这家手工坊,进行人生二次创业,带着愉快的心情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用陪伴了自己20多年的钩针一针一线钩织出泰迪熊、兔斯基、米老鼠等令人爱不释手的毛线玩偶。周阿姨还会别出心裁地为玩偶们钩织各种“独家配饰”配饰,如白绿相间的小挎包、红色的围巾、蓝色的裙子……
手造街 “乐活”
慢生活,方是好生活
装修耗资千万、连房梁都是古董的鹿宇茶馆;文艺气息十足、备受年轻人追捧的福喜妹慢生活馆,风味独特、健康养生的云南野菜馆;若是腰酸背痛,还有享誉全市的五味中医馆……让人沉下心来享受慢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步行只需十多分钟的长街,却能留住游客,让人在此流连忘返一整天的原因之一。
走进普克吧
感受云之南
“让慢条斯理的普洱茶,融进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普克茶吧店内弥漫着茶香,简约优雅的西式风格,温暖的灯光,书架上一排排的书籍……永年太和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太俊林非常喜欢手造街,之所以将普克茶吧坐落在这里也是因为手造街所推广的慢生活概念。
除了地地道道的云南普洱,茶吧里身着云南民族服饰的服务员大都也是云南人。来自云南的黄其兰在普克茶吧做服务员快两年了,除了普克茶,她特别喜欢这里的慢节奏。“在这里既悠闲,又自得其乐,感觉像回到了丽江。”很多来自天蓝海北的客人都特别爱和服务员聊天,聊普洱、聊慢生活、聊云南,“喝了芬芳的普洱整个人更轻松,和服务员聊聊天,听她们讲讲茶马古道,就不想离开了。”一位常客笑着告诉记者。
流连福喜妹
享受慢生活
尚在十来米开外,记者就被一抹葱郁所吸引,走近一看,原来是在网上赫赫有名的福喜妹生活馆。尚未进去店内,墙外错落有致的花草,别致的花架,就已传达出十足的灵气,连角落里斑驳的天青色浇水壶,似乎也有着自己的故事。福喜妹慢生活馆传达出的慢生活气息,让人不自觉地想停下脚步,发会儿呆,聊聊天,看看书,做个白日梦……
进到店里,从独具创意的洪树德瓷杯到精致的绣花鞋挂饰,从墙角古朴的书架到铺搭载沙发上风姿绰约的花布,琳琅满目的工艺品让人眼花缭乱。记者采访福喜妹慢生活馆老板菊米的时候,她刚从柬埔寨旅游归来。“店里的装饰大都是我旅游淘回来的,就连小小的摆件,都有着故事。”
“现在很多人都愿意去丽江、台南旅游,其实更多的,是喜欢那种慢。”在菊米眼里,“慢生活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慢。”菊米为记者展示了店里的手工艺品福喜妹,以56个民族服装造型为蓝本的福喜妹身着的服饰、佩戴的首饰都由民族传统工艺艺人手工制成。
无论是热爱手工冰淇淋的吃货,追求传统手工艺的藏家,还是有着心灵追求的文艺爱好者,抑或是热爱猫咪奶牛的爱心人士,在福喜妹慢生活馆,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特色。店内精致的留言本上记录着客人对慢生活的钟爱,“慢生活,方是好生活。”一位叫钟小毛的客人如是写道。
“一想到深圳特色,就想到了福喜妹。”常常有老顾客带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来福喜妹看看、坐坐,还有很多出国念书的学生回深圳的第一件事就是来福喜妹叙旧。
古色中医馆
声名传四方
在悠闲的手造街,独有一个地方每天早上6时就排满了人,这就是位于手造街国粹区的五味中医馆。这是一家集中医医疗、中医养生、中医传统疗法为一体的大型中医馆。
医馆创办人王燕顺表示,“中医讲究养生,而养生之道讲究‘慢’字,手造街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慢节奏的氛围非常适合中医馆的定位。”
开业才一个多月,五味中医馆的名声已经响彻深圳,还辐射到了周边市区。来自东莞塘厦的郝小姐就是慕名前来。“很喜欢这里,没有医院的压迫感,很自在,很放松。”郝小姐告诉记者,等看完病还要去手造街其他地方转一转,“来这里不像是来治病,反倒像是来休假了。”郝小姐笑着说。
除了多名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五味中医馆里还有位特别年轻、特别有知名度的项金明医生。他原先在坂田医院六和社健康服务中心工作时,曾经因挂他号的患者太多而惊动了过民警。
手造街 “寻根”
零距离 体验非遗文化
错落有致的黑瓦白墙充满灵气,别具一格的主题雕塑点缀其间,古朴典雅的木头长椅诉说着抚慰人心的故事。手造街非遗区入驻的商铺不少,厚重的传统文化气息萦绕街区,宁静、祥和的慢节奏景象让人浮躁的心灵缓缓沉淀。
街不在长,有容乃大。百余项国内外知名非遗精品荟萃,韩美林钧瓷、蜀锦蜀绣、景德镇官窑、凯里银饰……走进手造街,零距离体验非遗文化,真切感受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别样韵味。
首家非遗博物馆现身
古色古香的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位于手造文化街非遗区,是以展示、传播、宣传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民办博物馆,更是深圳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近300平方米的展厅里展示着来自全国各省市县区“非遗保护中心”推荐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的精美作品,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让人不舍得离开。
精美的胡新明泥塑、独具匠心的李福才剪纸、传统特色浓厚的李继友马勺脸谱、栩栩如生的汪天稳皮影等等精品齐聚一堂,目不暇接。博物馆内展示着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提供的近200件作品,生动展现了地地道道的中华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吉光片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根。”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馆长李漯民讲述了建立非遗博物馆的目的。
非遗博物馆将中国“非遗”精华及最具代表性的项目集结在一起。馆内除了别具风味的藏品,还定期举办京剧票房活动,京剧爱好者从各地聚集在一起,传播传统音乐。
景德镇四大名瓷齐聚
与其他景德镇瓷器商行相比,位于手造街的昌南名瓷行多了一份手造街独有的“文气”。和经济效益相比,老板吴绍珍更看重的是口碑。被誉为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的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亦一件不落。
入驻手造街两年,昌南名瓷行的生意慢慢走上正轨。“只要在我这里成交过一次,90%的新顾客都会变成回头客。”吴绍珍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常逛昌南名瓷行的多是些老客人,来过的客人都会用“低端的价位抱走高端的宝贝”。吴绍珍很为自己是景德镇人而骄傲,店里的作品也都以物美价廉、货真价实著称。吴绍珍告诉记者,“做生意特别诚实”是她最爱听的话。
苗族刺绣堪称无字书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享誉国内外。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进苗寨印象,店里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件被精心装裱起来的凤冠头饰,也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我们店的装修是整个非遗区最有特色的,我们店的首饰也是纯手工的。”苗寨印象的店员李霞颇为自信地说,“我们店里的苗族银饰是贵州凯里的货,都是千足银,价格便宜,品质又好,在网上也很有名气。”
“苗族银饰只能白天做,特别耗费眼力,晚上做不了。”李霞告诉记者,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很复杂。除了精美的苗族银饰,苗寨印象里最令记者印象深刻就是墙上挂着的苗族刺绣服装。“苗族的刺绣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很多顾客非常喜欢苗族刺绣服装和蜡染布,经常请店主进货时帮忙捎带。
采访手记
牵着市场的手走出自己的路
平时惯常抓新闻,出快活的笔者,这次一反常规,先后在手造街采访了十多天,目的只有一个——感受不一样的市民生活。
采访中,记者深切体验到,龙岗区坂田街道携手坂田集团精心规划的以国粹区、非遗区、乐活区三大板块组合的手造文化街,其规划具有前瞻性。回眸手造街开埠之初,和国内很多景区一样,手造街也曾经为如何留住游客,聚集更多的人气、创造更大的商机而头疼。如今,手造街发展已呈多元化发展态势,蝶变为手造文化与观光文化、休闲文化、餐饮文化的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之态势。
有市民认为,如手造街仅有传统文化和手工艺制造,很多游客可能一看了之,但有了餐饮和休闲场所,就能留下更多游客。如流连于包罗万象的非遗区,若能就近找个安静的茶馆,回味传统文化,岂不是件乐事?欣赏过手造街巧夺天工的手工艺作品,若能有间别致的食府,供旅人果腹,便是再快哉不过了。
无独有偶,今年春节,笔者到成都旅游,成都的宽窄巷、锦鲤、洛带小镇,其民间手工制造、休闲文化、饮食文化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市民、游客各得所乐,悠悠哉哉,好不惬意。
最早进驻坂田手造街的商户之一,亿采酒业总经理李洪光表示,“深圳的高端市场广阔,手造街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虽然目前手造街的人流量不算大,但他对手造街的未来相当看好。“我们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和手造街共同成长。”
记者在手造街的苗寨印象采访时,遇到住在附近的王女士正在打听房租,原来她打算趁着手造街火爆起来前抢占先机,在这里开一家玉石店。王女士告诉记者,她们已经考察了近一个月,连铺面怎么装修都打算好了。“这里环境好,氛围也很好,就是人流少了点,不过等人流多了,租金也就贵了。” 王女士对规划中的玉石店信心满满。
王女士的信心并非空穴来风,从早上6时就排满了人的中医馆不难看出,以文化为媒,紧紧“牵着市场的手”,坂田手造街的辉煌明天已经就在眼前。
本版策划:朱玉华 凌海英 沈敬勇 易玉梅
本版撰文:深圳商报记者 毕国学 实习记者 张星
本版摄影:深圳商报记者 毕国学 通讯员 廖建州 钟航
0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