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的真话:我一直都不腼腆
某种程度上,马化腾对产品细节与用户体验的偏执与狂热可与乔布斯相媲美,但“小马哥”不善于面对外界,更谈不上像“乔老爷”那样,以鲜明不羁的形象、滔滔不绝的营销语言引领公众。
黄昏时分,站在深圳腾讯大厦37层布满企鹅形象的大厅里,这位腾讯董事局主席兼CEO摆出各种姿势,顺从地接受摄影师摆布。看他言谈自如的状态,几位腾讯的员工也未免诧异。就在几个小时前,马的下属们还希望我们不要拍照时间过长,因为,小马哥会非常不适应,甚至“腼腆到会脸红”。他们还举例称:前一阵,为了录一段长度不过两分钟的与开放有关的视频,前后居然折腾了半个多小时—马化腾一切的自信似乎都会被镜头摧毁。
不过,今天的小马哥看上去不只是找到了“感觉”,简直是为腾讯声称要做的“开放”开始“脱胎换骨”了。连周鸿也半认真半“酸溜溜”地评价:“腾讯开放很好啊,马化腾很厉害,角色转变很快。”
就在采访之前三天,3Q大战的另一主角奇虎360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互联网开放大会”,好像针对腾讯即将上线的Q+平台般抢先发布了新版安全桌面和“360度开放计划”。
“我没什么变化,说真话,我一直都不腼腆。”拍摄间隙,马化腾如此回应我们关于他“如何做到脱胎换骨”的问题。
但腾讯的脱胎换骨并不是个“伪命题”。
三大平台:“全民公敌”的试验田
腾讯将力推三大开放平台——基于IM客户端的Q+开放平台,SNS开放平台(包括QQ空间和朋友),及腾讯微博开放平台。但每个领域都有狙击者
马化腾未免尴尬。当他准备好向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腾讯时,却发现吸引相应开发者,有点难。
腾讯每个业务板块,几乎都有大公司的开放平台占得先机。其实,“3Q大战”之前,“开放”这个词,还像几年前的“云计算”,经常被挂在嘴边、热火朝天,但却没几个人能说清楚。但就在腾讯紧锣密鼓走向开放这半年,“开放”不再是个虚无缥缈的概念。一边是Facebook、Twitter因开放在资本市场赢得高市值,一边是中国互联网大公司普遍增长乏力,那些率先推出开放平台的公司均收获不菲。百度借力“框计算”取代腾讯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值王,新浪依靠微博开放平台重回舞台中央,一直宣扬开放理念的周鸿则把360推上纳斯达克,阿里巴巴的开放也拓至线下,力推物流开放平台。
曾有人总结马化腾商业思想的核心:既要赚今天的钱,也要为赚明天的钱做准备;既要关注市场大势,也要关注用户需求;比对手慢并不丢人,关键在于一定要比它更好用;最后,绝不轻易下注,但一旦认准了,就要敢下重注。
腾讯的开放计划沿袭了这一风格。它将力推三大开放平台—基于IM客户端的Q+开放平台,SNS开放平台(包括QQ空间和朋友),及腾讯微博开放平台。
Q+和SNS开放平台用于防御来自社交网络的冲击。马化腾承认,微博的出现,让腾讯客户端上原有的用户关系链弱化。被社交网络冲击的不仅是腾讯,在网页端,巨头、搜索模式的代表谷歌也已受到Facebook和Twitter的严重冲击,股价下挫。
开放的首要任务自然是巩固用户的关系链,继而反向促进客户端,承担这一作用的SNS开放平台是当下腾讯开放最重要的板块,盈利能力最强。它早在运作之中,QQ空间2009年就开始引入第三方应用,现在已运作得比较成熟。“QQ空间开放平台就是Facebook模式。”马化腾说,那些只有用户和关系链的开放平台“比较低端”,他希望SNS开放平台可以“真的像Facebook那样”。
首先,游戏类第三方应用要真正实现“社交”功能,和客户端一样成为用户关系链的一部分;然后,用户在第三方应用的各种行为要再度通过关系链传播,这些“回流”的信息再对社区形成二次促进。“腾讯就是要创建一个这样的社区生态链,但它的尺度和设计必须精巧,过程很复杂,回流信息多了用户会讨厌,少了又起不到社交应用的效果。”他说。
SNS开放平台负责人吴宵光是腾讯的创始时期的元老,现任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据说他曾写过第一版QQ的代码,其英文名“Free”就取自客户端免费之意。“Facebook、Twitter和QQ在SNS的本质上没有不同,就是三个因素,关系链、朋友和用户互动行为,所有SNS都是围绕这三个因素扩充。真正有持续竞争力的关系链一定是熟人,那些基于陌生人关系的平台生命力难以长久。”他对关系链体会深刻:由于QQ空间和客户端直接打通,即便同一用户身处不同关系链,需求差异也很大,有时需要匿名,有时希望实名。SNS开放平台必须同时满足两种需求,QQ空间运作成熟后又推出实名制的“朋友”,就基于对用户需求的补充。
吴宵光说:“第三方应用必须在QQ空间和朋友之间打通,不能让用户种两块地,同学朋友偷这块,匿名好友偷另一块,虽然内部对此早有共识,但技术还是挺复杂的。”
Q+的独特性在于,马化腾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将社交功能和关系链直接接入用户的桌面。但Q+又和SNS开放平台不同,用户的行为曝光必须被严格控制,甚至不能被曝光给一维以上的好友关系。腾讯内部对Q+这一基于客户端的开放平台并不陌生,此前的“蜂鸟版”QQ就是Q+的雏形。
在此基础之上,Q+希望将一些中小开发者难以实现的技术能力模块化,供开发者随意调用。马化腾举例,如果开发者做一个企业内的应用,可以直接调用视频模块、大型文件传输模块,而不必专门为此进行大笔投入。
CTO熊明华说,这些很“重”的功能,只有大平台才有变现能力;类似应用对开发者来说既实现困难,又没有太好的盈利模式。不过Q+到目前还处于框架搭建阶段,预计在7月推出第一个版本,熊明华和即时通讯业务负责人殷宇都表示,一些细则还在考察中。
显然,马化腾希望Q+能成为腾讯体现创新的标杆。去年,腾讯在网页端尝试推出WebQQ2.0,有评价称:“这不就是操作系统吗?”他说,Q+其实是一个社交操作系统,由腾讯提供云服务平台,开发商就像在Windows系统上那样开放应用,同时可以和腾讯自身的消息体制互通。“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做(的公司),难度很大,我们希望可以创造一种新模式,几年之内盈利都不是Q+的考核指标。”
在腾讯的开放平台上,如何处理开发者应用与自有产品的关系,略显敏感
腾讯将开发者与自己的分成从9:1调整到7:3,这属目前较高的游戏分成。其它开放平台中,新浪微博收入“全归开发者”促销进行中,不过开发者需自行解决服务器等一切相关问题;360此前分成比例也是7:3,周鸿正推动开发者分成比例上升至5:5。国外苹果AppStore分成比例是7:3。相比之下,腾讯对开发者的投入更多。
其实,开发者的诉求也分为两类,一类如恺英网络公司CEO王悦,更看重在腾讯开放平台上的发展前景,另一类则关注机会均等,看重应用能自由接入,再到平台上自由竞争。
腾讯更倾向于前者。马化腾说,“(应用)必须性能要好、好玩,用户也愿意付费,开发商才能分到钱。腾讯更看重结果,能不能让开发商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关键的。”先行推出开放平台的阿里巴巴、百度、新浪微博和360则更侧重于后者。
不过,无论开发者处于何种考虑,他们都关心一件事:腾讯是否坚持开放策略?以及,腾讯会不会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
“不可能!”马化腾回应,“矛盾的根本并不是做运动员还是裁判,在门槛很低时家家都能做,但最终还是独特的内容和服务会存活。”他用网游举例,不是腾讯想做什么就能做,一个大型游戏研发周期需要三至五年就是很大的门槛,等腾讯做出来什么都发生了。在腾讯的游戏代理业务中,类似的情况并没出现,目前中国网吧排名前四的游戏都由腾讯代理,其中只有一款赛车游戏是自有产品。“同样,社交平台里面很多应用我们也做不了,只有合作伙伴才具备能力。”至于腾讯是否会在开放平台上倾斜自有产品,马化腾觉得根本不是问题,“旁边做个腾讯专区,需要的用户直接去找就行。”
据说,开发者当时非常震惊。腾讯对此类事件的处理也非常严格,立即对此应用降权进入测试阶段,等开发者修改应用确认完毕后,再恢复使用。同时在后台恢复数据,取消一个多小时内被强制关注的用户。
目前在腾讯微博开放平台,大部分未能被发布的应用都是因为类似理由,或是针对粉丝进行病毒式营销的程序。或许新浪开放平台一开始并没遇到类似情况,但当许多所谓“微博营销”赚到钱,类似应用就比比皆是。该负责人说,我们希望应用能真的为用户提供价值,而不仅是到这里谋利。
可以说,腾讯已经交足了学费。网络诈骗、僵尸粉,早年都曾出现在客户端上,现在则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邢宏宇说,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只需要根据实际运营情况调整参数。腾讯微博有一条不为人知的规定,就是用户每天新增关注人数上限为200名,因为“一个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也就认识几百人,熟人可能不过几十人。”
当然,普通用户不会对此有所感觉,它针对的是“僵尸粉”运营。
对于腾讯的诸多高管而言,之前的分歧,如今被“3Q大战”扫平(图为CTO熊明华)
后3Q时代:谁是开放的卫戍者
要求一万多名价值观高度统一的腾讯员工像马化腾那样迅速转变观念,并非易事。更何况,马化腾并非强势之人
“能力是被活活撑大的。”马化腾说。“开放平台早就有,SP时代的移动梦网就是,只不过那时不叫开放,叫合作。”后来腾讯开始做SNS,他对开放理解更深,“开放不是你愿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商业逻辑、商业模式和产业链的形态的要求,必须这么做。”
然而,即便是在马化腾意识到这一切之后,腾讯还是陷入公众形象的“冰刚推出QQ空间时,腾讯也面临过超大数据流量的挑战。由于第三方应用一开始就接入到Q币的支付体系,随之而来的还有安全、支付等问题。中国互联网支付链条背后有一条同样繁盛的“黑产业链”,“我不管不顾地开放出去,最高兴的是他们,如果出现大量Q币丢失,会严重伤害腾讯的用户体验。”
马化腾表示,关于3Q大战最大的反思是,外界感觉腾讯体量很大,但自己还认为是家小公司。“腾讯没有对产业和其它的中小企业开发者做贡献,怎么说都是难辞其咎。”
但如果你在3Q大战之后的半年,深度观察腾讯的开放可能会略感失望,在内部,腾讯并没像大象转身那样,稍微挪动就会出现很大的震撼。就如人的性格很难改变一样,腾讯的内部再造依旧低调而沉稳。先是由各个BU自发调整,再由管理层作出指导性的调整。开放本就是马化腾一直推动的事情,到目前两个明显的变化是,对开放重点部门保证资源尤其是人力配备,微博被独立出来成立事业部;另外就是开放有了明确的时间表,以前则是“做多少算多少”,没有紧迫性。
三大开放平台之外,腾讯将设置独立的组织架构或是委员会,专门负责各平台之间的沟通、经验的分享以及安全问题。目前,他们正在着力解决内部跨部门的沟通问题,同时在筹备一个模块式的机制评测应用。如果顺利,开发者将实现真正的“一点接入”,只要按照既定的模块就可以自由在腾讯各平台上运营。
对马化腾来说,这不是复杂的需要不断平衡利益的过程,只不过是件繁琐的事情。平台之间讨论的不是如何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是如何对接等技术实操问题。
而马化腾提供的解决方案似乎只是“思想工作”。他反思之前腾讯经常强调“快速迭代”,对公司责任感强调过少,以后管理层的责任感要一层一层向下传递。他承认,公司有很多不同声音,甚至高管之间也有分歧,有的觉得开放应全盘开放,什么都扔出去;有的认为某些产品要留下自己慢慢做,为什么分享出去呢?他说,但3Q之后大家想通了,这些业务要开放给开发者,仿佛他马化腾说几句,业务部门就能全然放弃既得利益,统一声音似的。
腾讯是个令人费解的内外两重世界,就像一堵围墙,墙内的人对腾讯忠心耿耿觉得公司简单欢快如大学校园,墙外的人觉得企鹅彪悍且来势汹汹。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 FONT-SIZE: 15px;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
11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