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雪秋:“潮汕民国第一人”
许雪秋故居“中宪第” 孙中山在新加坡晚晴园与部分参加黄冈起义人员的合影 许雪秋给华侨林受之的助饷收据,上面盖有孙中山颁授用于黄冈起义的鹰球图章 王杰 许雪秋后人保存的珍贵文档,上面有何香凝等人赞扬许雪秋的题词 沧海变桑田,旧貌换新颜。行走在辛亥革命先贤许雪秋的故乡——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难免让人产生这样的感慨。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演绎了从粤东穷乡僻壤到“不锈钢王国”的经济传奇。 曾几何时,因生活所迫,这里的先辈们纷纷漂洋过海创业,不少人富甲一方。本可安享荣华富贵的他们,却因祖国积贫积弱、清朝腐朽统治而无法坐视,在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召唤下,毅然投身革命,至死不渝。许雪秋,正是其中一个代表性人物。 华侨巨子有胆识 只身怀枪斗官府 许雪秋祖籍潮安县彩塘镇宏安三村,这里是名副其实的侨乡,现有旅外侨胞6万多人,归侨、侨属占全镇人口60%。但论起名望之高、家境之富的华侨,人们总会提起许雪秋家族。 在潮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蔡少文陪同下,记者来到宏安三村。许雪秋故居年久失修,如今成了外来工的出租屋。虽然凋敝凌乱,但当年的恢弘概貌依稀可见。这座名为“中宪第”的宅院,是潮汕地区典型的大宅。 在村民许人山、许崇益等老人的介绍中,许雪秋早期的人生经历及在故乡的反清革命活动变得明晰起来。许雪秋出生在宏安,自小随父亲前往南洋经商。其父去世后,他继承了一大笔遗产,但却无心工商事务,偏好练武骑马,加之性格豪爽,仗义疏财,被大家冠以“小孟尝”的称呼。 许雪秋也经常回国,结交了潮汕一带“三合会”的许多成员并成为首脑人物。当时,正赶上反清革命思潮的兴起。在南洋,他认识了到此宣扬革命的黄乃裳,这成为许雪秋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黄是福州人,知识渊博,极力鼓吹民主革命,很多闽粤侨民都被他的宣讲所感染。许雪秋对这些革命思想更是十分向往,加上耳闻目睹祖国内忧外患的艰难局势,“隐然有逐满兴华舍我其谁之志”。 1904年初,许雪秋邀黄乃裳、陈芸生等人从南洋回国进行革命活动,以其潮州彩塘宏安三村故居作为联络机关,召集一班有志之士,立坛开会结盟,宣誓推翻清政府。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准备,积累了一定的革命力量。 1905年农历正月十二日晚,许雪秋在故居召集同志制定起事计划。当时,由旅居南洋的嘉应籍华侨张煜南倡建的潮汕铁路正要动工,许雪秋利用这个机会,以承包铁路工程为名,物色各地会党头目为工头,招收以会党成员为主的民工700多名。同时,以维护在建铁路沿线治安为名,招募团练近400名,秘密操练军事。并以这两支力量为骨干成立革命队伍,约定农历三月十五日举事,但由于用人不慎,计划泄密,部分首领被抓并遭处决。 许雪秋也被人告发,称其为革党首领,道府派人密查,许雪秋凭先前曾用钱向清政府捐过一个候补道官衔,与道台旧识,于是身怀手枪,单独一人来到潮州道府“自首”,然后“侃侃抗辩”,极力为自己洗脱罪名。在此情形之下,当时的道台也找了个借口,以许雪秋是地方大绅为由,不予深究。但正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许雪秋革命之心既起,遂一发而不可收拾。 总理嘱托担在肩 黄冈起义发先声 首次谋事失败后,许雪秋回到南洋,募资准备再战。与此同时,许雪秋其人其事引起了同在南洋的孙中山高度关注。此后,追随孙中山的许雪秋迎来了一段极不平凡的人生。 汕头学者黄羡章在其《潮汕民国人物评传》一书中,称誉许雪秋为“潮汕民国第一人”。究其原因,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潮汕地区追随者众多,以资历、职位、军功论,许雪秋都名列前茅。尤其是他1907年领导了潮州黄冈起义,为反清斗争中一次惊天动地的武装革命,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国政府功不可没。 生平简介 许雪秋,1875年生,广东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宏安三村)人。从小侨居新加坡,家境殷实。响应孙中山等领导的民主革命,放弃富裕生活,回国开展反清斗争。从1905年起,先后发动潮州起义、丁未黄冈起义、汕尾接械之役。武昌起义后,返回潮汕主持军务,对光复潮汕地区作出了贡献。1912年不幸被清降将吴祥达杀害。何香凝曾题词称赞“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专家评说 本栏目学术顾问、省社科院研究员王杰: 先烈之血主义之花 “自丙午同盟会本部编定革命方略以来,总理依据方略以委任都督,雪秋实为第一人。”这是冯自由关于许雪秋与孙中山关系的忆述,短短三十余字,表明孙中山对许雪秋的信任。 许雪秋(一作湫),幼年随父赴新加坡承传家业,早年好练武术,为人仗义疏财,江湖会党人士誉之为“小孟尝”。1902年,受黄乃裳的影响,立志反清。1904年,从南洋回老家潮州组织联络会党,结盟对抗朝廷。1905年,被举为起义军司令,与何子渊等人策谋举义,事泄,亲赴潮州府“自首”,旋即转道南洋筹款,以图再起。<
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