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发:领导工运 建立“特科”
■ 深圳特区报记者 陈冰
航船上的水手,
是海洋的儿子,
高阔的天空下,
和惊涛骇浪搏斗。
二十年的大风暴中,
你经历了困苦艰难;
你是中国工人的舵手,
站在航轮的舵房里,
两眼测看着无边的海面,
双手转动着决定方向的舵盘……
站在广东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校园邓发雕像前,耳边响起著名诗人艾青的悼诗《想起邓发同志》。
40岁殉难,谁不扼腕?但邓发依然活着,他用生命为人民播撒幸福的种子。
在他去世后的65年间,很多人到他的故乡凭吊。从邓发纪念中学走出,不远处是榃石塘村的“邓发故居”。这是一处清代光绪年间修建的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坐北向南,泥砖瓦木结构。经当地政府拨款重修,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设展厅,陈列着邓发烈士的生平事迹及遗物,参观瞻仰的人络绎不绝。邓发的传奇人生画卷,从1906年3月7日展开……
1931年11月在江西省瑞金组成新的中共苏区中央局,共8人,图为部分成员。右起:王稼祥、毛泽东、项英、邓发、朱德、任弼时、顾作霖(缺周恩来)
邓发长征前留影
邓发故居: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榃石塘村
1945年邓发与夫人陈慧清在延安合影
14岁打工谋生
邓发出生后,就很不幸。父亲邓兴盛和母亲欧氏,靠给地主种地、帮人家杀猪、打零工糊口,生活常常无以为继。为减轻父母的负担,邓发上山砍柴,下河打鱼,帮人放牛,直到11岁才有上学的机会。凭着天资聪颖,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刚读完初小的邓发,因家贫而被迫辍学,14岁便告别父母,到广州打工谋生,在西湖路公益祥旅馆当招待员。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往来于省港两地的工人领袖苏兆征。在苏兆征的启蒙下,邓发对黑暗社会的根源有所认识。苏兆征回香港时,邓发就随他而去,到一家英国人的海船上当学徒。白天,邓发在船上做工,晚上则到夜校学习革命理论和文化知识,还自学英语。1922年香港海员大罢工中,邓发经受了革命斗争的第一次实际锻炼和洗礼。
1925年6月19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爆发。邓发被选入罢工委员会,担任工人纠察队小队长。他的演讲才能得以施展,日后成为一位颇善言辞的宣传家。同年10月,经苏兆征介绍,邓发加入中国共产党,一条充满挑战的革命征途在他眼前铺开。
广州起义冲锋在前
省港大罢工后,邓发回到广州。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邓发在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担任北伐青年队队长,进行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但好景不长,蒋介石便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广州的国民党按照蒋介石指令,进行“清党”大屠杀,解除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工人纠察队的武装。按照党组织的指示,邓发留在广州,坚持地下斗争。
1927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发动了广州起义,邓发担任广州赤卫队第四联队队长兼五区副指挥。第四联队冲锋在前,占领了警察局、保安队等重要据点。广州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联手向革命政权进行疯狂反扑,邓发领导的赤卫队拼死抵抗,最后只剩下3人,分头突围。
邓发辗转到“四牌楼”牌坊巷五号他叔公家,一群反动军警便登门搜查。他们撞开屋门,发现炕上躺着一个病人,正要上前盘问,发现炕前有一大滩呕吐的东西,捂着鼻子转身走了。军警刚走,这病人就神奇地爬起来了。他就是邓发,那呕吐物不过是痰盂里的脏水盖上了些炉灰。为躲避敌人,他迅速跑到哥哥家,让在省警察局食堂做厨师的哥哥取来一盏印有警察局字样的“风灯”挂在自家门口,把门打开,军警以为已有同伙搜查,便放过去了。就这样,他躲过了劫难,也显示出从事特工的机智。
在香港建立“特科”
广州起义失败后,邓发没有气馁,反而激起他更顽强的斗志。10天后,他辗转找到了党组织。1928年初,他奉组织之命到香港,出任中共香港市委组织部长、省委委员兼全国总工会南方代表、香港工人代表会主席。1929年初,他任广州市委书记,不久改任香港市委书记。
组织派他到香港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根据周恩来领导的中共中央特科的指示,建立香港特科,为党收集情报、惩处叛徒、营救同志、组织秘密会议、保卫党组织安全、建立秘密交通渠道。
1929年冬季,邓发到香港铜锣湾的一个地下印刷所检查工作。这个印刷所前一天晚上被敌人破坏,没来得及把窗台作联络暗号的花盆取下,他被等候的特务抓捕了。关押期间,他被审讯被拷打,咬住一个口供始终不变,最后无奈地把他关到普通牢房里,然后又被保释出狱。
邓发机智地领导着香港的地下党活动,敌人悬赏5万大洋来买他的人头。他被抓捕了,居然又出来了,更增加了几分传奇色彩。而最传奇的,是他的爱情之花同时在艰苦的地下斗争中盛开了。与他多年并肩战斗的陈慧清,也是中共党员,在营救邓发出狱中起了关键作用。她花5港元,买通了给犯人送饭的一位妇女通风报信,邓发终得以脱险。不久两人便在香港结婚。
这对革命夫妻情深意长,后来两人一起长征,一起过雪山草地,一起到达陕北。
第一任国家保卫局局长
1930年夏季,国民党在香港加紧搜查共产党。邓发夫妇按照组织指示,转移到福建工作,邓发被任命为闽粤赣边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他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被选为中央委员。
1931年,邓发出席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被任命为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年仅25岁。邓发亲自挑选具有丰富对敌斗争经验的特科干部担任各部门负责人,钱壮飞、李克农、潘汉年、李一氓、张克俭、罗瑞卿等赫赫有名的“红色特工”,都在他麾下,且制定了严明的纪律。保卫局内部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党是铁的纪律,保卫局是钢的纪律”。
正是因为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机要保卫工作极为出色,蒋介石的侦察飞机、密探都没能刺探到多少红军的情报,也没能破译红军的机要密码,直到红一方面军撤离中央苏区进行长征,蒋介石才如梦初醒。
红军长征开始时,邓发任军委第二纵队副司令,后任司令员。他既要指挥军委二纵进行行军,又要领导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工作。
长征路上,邓发利用自己掌握的情报,在党内保护过很多人。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陈赓因为仗义执言而得罪了张国焘。张国焘要杀陈赓,胁迫川陕省委做出了决定。邓发把这消息告诉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毛、周立即派人给陈赓送去一封信,要他速去毛尔盖。周恩来把陈赓安排在毛泽东身边住下来。毛泽东说,“看他张国焘还敢来杀人不?”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共中央准备派邓发前去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政局和中共的情况。邓发首先秘密到西安,住进张学良的司令部。这时出现了一段小插曲: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这时也到了西安,计划经西安赴延安采访。党组织把护送斯诺到延安的任务交给了邓发。他因此成为斯诺见到的第一位共产党高级官员。
邓发与斯诺的这段交往,在斯诺的《西行漫记》里有生动、传神的描述:一个身着国民党军装,英气勃发的年轻军官,看起来力气不大,可他冷不防地、挑战似地抓住斯诺的胳臂。“他的手像铁爪子似的那么有力……我后来注意到,这个人的行动有一种黑豹的优美风度”,“他把脸凑近我,露出笑容,锐利的眼光紧紧地盯着我,把我的两条胳臂紧紧地握在他的那双铁爪子中,然后摇摇脑袋,滑稽地撅起了嘴,向我眨着眼,‘瞧瞧我!’他低声说,好像一个有什么秘密的孩子一样高兴。”斯诺被感染得兴奋起来,他好奇地凝视着对方那双炯炯发光的眼睛,经邓发提醒,他猛地记起曾见过的一张照片。“邓发?邓发……他,这个鼎鼎大名的‘共匪’,就生活在敌营的中心,不把到处追缉他的特务放在眼里。”
出席世界工人大会
1939年夏,党中央决定将邓发调回延安,出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接替刘少奇兼任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主持创办《中国工人》,指导全国的工人运动。
在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邓发更多地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他在中央机关刊物《解放日报》、《新中华报》等报刊发表了上百篇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文章,成为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党的杰出领导人。
1945年9月,邓发作为解放区80万职工的唯一代表,去巴黎出席世界工人代表大会。在大会上,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代表中国工人提出八项主张,令各国代表耳目一新。杨尚昆后来回忆说,“当时准备在巴黎开世界职工代表大会,成立世界工联,各国的工会都派代表团参加。中央就派邓发同志作为解放区的工会代表,加入到国民党组织的中国工会代表团里。中国工会代表团团长是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会领导人朱学范。过去,我们曾经把国民党的工会统统叫做‘黄色工会’,我们自己的工会叫做赤色工会。我们的工会是‘红’的,他们的工会是‘黄’的。邓发同志同朱学范在巴黎一起开会,他就利用机会来做朱学范的工作,会开完了,朱学范和他领导的工会也被我们争取过来了。我认为邓发同志最有功劳的是这一段”。
邓发回到重庆后,致力于建立统一、团结的中国工人组织。经他和朱学范共同努力,1946年2月发表了邓发提议草拟的《中国劳动协会对当前政治的要求和主张》,内容包括建立全国工会联合会,规定最低工资,实行不分性别的同工同酬等等。4月8日,邓发和王若飞、叶挺、秦邦宪以及教育家黄齐生先生、叶挺夫人和子女等,一道从重庆乘飞机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邓发等不幸全部遇难。
4月19日延安各界3万余人举行“四八”烈士追悼会。廖承志在当天《新华日报》追悼特刊上发表文章,说“邓发同志最值得痛惜的地方,就是他的逝世恰在他向上发展的途中。他非常年轻,才40岁。”
人物简介
邓发(1906-1946),生于广东云浮市(今云城区)榃石塘村。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14岁外出广州、香港等地谋生,1925年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并当选为工人代表。1926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且随北伐军出征中原。广州起义失败后转赴香港搞地下工作。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邓发成为中国工人运动领袖之一。1930年参加上海举行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被选为中央委员。1931年夏,邓发任中央局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治保卫局局长,并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结束后,在陕北任粮食部长。1937年抗战爆发,任八路军新疆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39年,赴延安任中央党校校长。1945年参加巴黎举行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1946年4月8日,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叶挺等同志在重庆乘飞机返延安途中,在晋西北兴县黑茶山不幸失事遇难。
专家点评
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巡视员陈弘君
他是党内
不可多得的人才
谈起邓发同志,党史研究专家陈弘君连声赞道:“他是党内不可多得的人才!”
陈弘君说,邓发同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爱憎分明,在多条战线上工作过,领导过工人运动,担任过政治保卫工作、党校工作及地方的党委书记、组织部长等职务。他的工作能力很强,能够迅速地打开工作局面,而且干得很出色。正因为如此,党中央经常把艰难、危险的工作放心交给他。邓发同志从不推辞,无论多么困难都会把“硬骨头”啃下来。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有一段时间和共产国际中断了联系。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中央立即决定派人到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工作。当时去苏联要突破重重封锁,极具危险性,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觉得邓发同志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了邓发同志身上。经过几个月艰苦跋涉,邓发终于到达了苏联,在最短的时间内与共产国际取得了联系。
邓发不仅有化险为夷的本领,而且统战工作也做得非常出色。陈弘君说,邓发从苏联回国后担任驻新疆办事处主任,他不仅成功说服军阀盛世才联共抗日,而且激起了盛世才的抗日热情,还要求中国共产党派干部来新疆筹划抗日。他还在新疆建立了抗日航空队。“我们怀念邓发同志,是因为他对共产主义信念矢志不渝,他具有甘于奉献、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至今令人感喟。”
亲人追忆
“善于学习 爱好广泛”
——邓发的儿子邓北生对父亲印象
说起对父亲的印象,邓发最小的儿子邓北生说,父亲牺牲时他才2岁,对父亲的认识大多是从母亲的叙说,从父亲生前战友、部属和故旧的缅怀中,从各类纪念文章和报道中积汇而成的。他取名“北生”,意思是在陕北生的。
邓北生有兄妹5人。大哥志义(小名星儿)1930年生于福建苏区,出生不久便送回老家,12岁病亡。1932年在江西瑞金,1935年在长征途中,母亲生了两个姐姐,一生出来就送给当地老乡,至今未能找回。1938年出生的姐姐邓金娜不到1岁,就被送往苏联共产国际幼儿园寄养,到1950年才回国。只有他跟随母亲,2岁到山西,6岁到北京,7岁随母亲回到广州,之后上大学,进工厂,做企业总经理。
邓北生说,父亲对解放事业的执着,对问题乐观豁达的精神,对反动派的仇恨,对家乡亲人的眷恋,对同志和朋友的热情,以及处事机敏干练等等,都影响着他和姐姐金娜,但他心中更清晰的父亲印象是“善于学习,爱好广泛”。
邓北生说,父亲只有初小文化,几乎所有知识都是在实践中获取的,他除了工作外,平时很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停地充实自己,以至于后来能够担任中央党校校长职务。父亲在延安时期曾对党校的学员说过,只凭自己的历史在革命队伍里混,而不学习,就会做时代的“尾巴”,多学一点东西才能使自己为革命事业多做一点事。邓北生认为,后人纪念邓发,要学习他当年的革命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同时更要学习他不管在什么岗位,始终孜孜不倦地学习的精神。
邓北生说,父亲还是一个非常活泼的人,“和他一起共事过的叶剑英、廖承志都说,他这个人风风火火,走到哪儿,那里就有笑声。”邓北生讲了这样一个细节:邓发喜欢摄影、绘画、收藏,爱好特别广泛,尤其喜欢毕加索的画,在法国参加第27届世界职工代表大会期间,他收集了一些绘画,其中有一幅是毕加索的《和平鸽》。“父亲牺牲后,母亲将这些绘画和重要物件交给了党中央。”
史海钩沉
为小平和卓琳
当红娘
许多人都想不到,斯诺印象中的“红色特工首脑”、中共公认的“工运领袖”,还是一个大红娘。他一手撮合成了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和朱旦华的婚事,还为邓小平和卓琳的结合牵了红线,亲手操办了邓小平的婚礼。
1939年担任新疆省财政厅代厅长的周彬(毛泽民)宣读财政预算计划。计划宣读后,人们议论纷纷。省政务委员会委员朱旦华听了各种意见后,毅然站起来,坚决支持周厅长的主张。毛泽民问邓发:这位操浙江口音的女委员是谁?邓发当时是新疆的党代表,当然知道朱旦华的情况。没几天,邓发找朱旦华谈话:“你的年纪不小了,该成家了吧!”
朱旦华顿时满脸通红。邓发又以一个长者的口气说道:“女同志找对象,首要的是政治上可靠。周彬就是这种人,他是毛泽东的弟弟毛泽民。”
不久,他俩开始交往。毛泽民去苏联治病时,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为毛泽民饯行,也将朱旦华请来了。席间,邓发举起酒杯,高声说道:“今天的宴请,既是为周彬饯行,也是为周彬与朱旦华办的订婚酒。”1940年4月间,毛泽民与朱旦华举行了婚礼。次年,朱旦华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已45岁的毛泽民喜得贵子,取名“毛远新”。
邓发回到延安后,又一次做起“红娘”,撮合成了邓小平和卓琳的婚事。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写到:邓发和邓小平“私交甚密”,“情同手足”。卓琳也说邓发是邓小平的“好友”。当时,邓发热心热肠,见邓小平离婚后一直孑然一身,要替他找一个漂亮姑娘。一有空闲,邓发就拉着邓小平到处转,终于找到了意中人——卓琳。
邓小平与卓琳的婚礼在杨家岭毛泽东的窑洞前举行。奇怪的是,素来酒量不大的邓小平有敬必喝,竟然不醉。邓发的儿子邓北生道出其中的秘密:“其实,这就是父亲做的手脚。酒阵摆开时,他见来者不善,不仅替邓小平挡酒,还弄了一瓶白水充酒,为了给邓小平夫妇提供洞房,他还把自己居住的窑洞腾了出来。”
07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