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钟润生 实习生 王艳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昨日揭晓。经过五轮投票,5部获奖作品水落石出。5部获奖作品为: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据悉,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于8月1日开始,共有178部作品参评。相比之前的“茅奖”评选,本届评选规则进行了不少改进,如:62人的评选委员会规模是历届之最、首次采用实名投票制、首次向网络文学作品开放。本届共有7部网络文学作品参选,但无一获奖。 张炜的《你在高原》获得58票,名列第一位。长达450万字的原创长篇小说《你在高原》,是张炜在20多年的时间里创作完成的。全书分39卷,归为10个单元,即《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有评论称之为“时代的伟大记录”。 《天行者》的作者是刘醒龙,得票数为56。《天行者》讲述的是民办教师艰苦卓绝而充满希望的故事。这部小说被称作是为这些“在二十世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献上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得票数第三的是莫言的《蛙》。《蛙》是一部关于中国计划生育60年史的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乡村女医生的形象,以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贴近生活的史诗般叙述,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路程。 毕飞宇的《推拿》,讲述的是一群盲人推拿师内心深处的黑暗与光明,它是国内少有的以盲人群体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是被誉为“最了解女性的男性作家”的毕飞宇首次涉足盲人题材的长篇小说。 《一句顶一万句》的作者是刘震云,作家为这部小说酝酿创作了3年。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回,延宕百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 “茅奖”回顾 茅盾文学奖:三十年荣耀与争议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孟迷 昨天,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至此,这项全国最权威的长篇小说奖正式宣告走进第三十个年头。三十年间,七次竞逐,获奖作品不少,但若与浩瀚书海相比,却也不多。有的堪称经典,流传至今甚至拍成影视作品;有的仅属当时记忆,与时代一起逗留在过去。伴随着这些厚重书籍,“茅奖”也在荣耀与争议中成为当之无愧中国文学奖之最;而如今站在三十年新起点上,“茅奖”似乎也开始求变。 传统: 青睐宏大叙事 茅盾文学奖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是中国首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文学奖,首届由巴金担任评委会主任。当时中国作协已经有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后被统归为“鲁迅文学奖”),唯独缺少长篇小说的奖项,“茅奖”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缺。它每4年评选一次,要求很简单,只要是评选年度内公开发表或出版、能体现长篇小说完整艺术构思与创作要求的作品(13万字以上)即可。 不过,获奖“要求”远不止上述那么简单。在“茅奖”创立之初,文学的主要任务是恢复五四文学的传统,也即“现实主义”的传统,去真实、大胆、深入地反映现实,比如首届获奖作品《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也恰是因为这种“主题先行”的审美情趣,从第四届“茅奖”开始,文坛的争议声开始涌现。1999年,评论家洪治纲发表文章《无边的质疑——关于历届“茅盾文学奖”的二十二个设问和一个设想》,表示“茅奖”过分强调史诗性,过分偏爱现实主义作品;对叙事文本的艺术价值失去必要的关注;对小说在人的精神内层上的探索没有给予合理的承认。此外,更有人指出,历届“茅奖”得主几乎都由各地文联作协领导“垄断”。 对此,曾任三届“茅奖”评委、两届“茅奖”评奖办公室主任的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主题先行论”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是有谁在规定或暗示或提倡或布置,而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审美积累,“从多届得奖作品看来,就是对宏大叙事的侧重,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倚重,对史诗性作品的青睐,对历史题材的关注等。” 雷达表示,从今天来看,这是违反文学规律的,但是也不可否认,重大题材还是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这类作品阐述和重构了历史的隐秘存在和复活了被湮灭的历史记忆,既给当代社会提供经验和借鉴,又提升我们对人生、现实与世界进行有比较的审美观照与反思。” 变革: 评奖与时俱进 其实,在第三届“茅奖”评选的时候,已经有一批优秀的现代主义长篇小说在文学界引起不小波澜,如王蒙的《活动变人形》、张抗抗的《隐形伴侣》、张炜的《古船》等。再如几部获奖作品《白鹿原》、《尘埃落定》,也都多少体现出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色彩的非主流腔调。可见,“茅奖”也不全然是文坛官方审美的“圈内游戏”。 尤其今年,三十岁的“茅奖”做出了评奖程序的重大“革命”:“评委实名制”、“允许网络文学参评”、“扩大评委地域性”等改革表现出“茅奖”与时俱进的决心。然而同时,质疑与争议也再一次将“茅奖”推到风口浪尖。 据了解,本届评委会为“扩大其代表性,避免小圈子评奖”,规模突然从过去的21人扩充到62人,并且提前公布评委会名单。有学者认为“评委实名制”很怪异,因为诺贝尔奖等国际大奖迄今为止都是匿名制票选,因此“茅奖”这种调整可能反倒无助于文学的公正。而关于“网络文学参评”,虽然《盗墓笔记》、《橙红年代》、《明朝那些事儿》等多部网络作品都顺利报名,但其一一落选也让不少读者觉得,这种变革不过是一种噱头。 与此同时,本届“茅奖”还在评选机制上借鉴娱乐选秀节目的操作方法,从入围的178部作品中层层淘汰,先后推选出80强、42强、30强、20强……不过,这种阶段性发布“赛果”的方法其实还不赖,因此导致的悬念不断反倒是给读者增添不少期待,也通过多次曝光让更多作品为读者所知晓。 面对“茅奖”的争议,雷达表示,处在如此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权威的消解似乎是必然的:“时代在变,审美观念也在变,评奖的标准必然也要发生变化,这样才能保证文学奖与时俱进。”不过雷达也认为,在开放多元的同时,“茅奖”要想办法使评奖更加具有权威性,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 各方热议 学者、作家、网友 有赞有弹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钟润生)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在文坛和民众中引起热议。在微博上搜索“茅奖”二字,可看到各种说法,有赞有弹。其中,还有网友为网络文学未能获得“茅奖”的认可而“喊冤”。 肯定:总体令人信服 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翻译家曹元勇在微博上说:“总体而言,这届茅奖的规则、程序还是比较令人信服的。”《新发现》主编严锋也持类似观点,他说:“我认为这届的茅奖是近年来水准最高的一次,获奖的都是真正用心写作的实力派作家。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质疑:获奖作品很陌生 但也有专家对获奖的作品表示“遗憾”。其中,《收获》杂志执行主编、作家、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程永新在他的“@里程微博”中写到:“张炜曾经写过好小说,像《古船》、《九月寓言》等。我有幸读过《你在高原》其中两部,我的阅读感受说实话是:寡淡无味。一边读,一边忿忿想:干吗要写这么长?!一个词堵在喉咙口:裹脚布。” 网络上持质疑观点的言论,很大一部分集中于认为:获奖的5部作品,读者都很陌生,没有多少人阅读过。这些网友同时为网络文学抱不平,认为此次评奖中网络文学完全没有一点机会。微博网友“@禾丰浪”说:“茅奖获奖作品揭晓,你读过吗?传统作家批评网络文学的市场化。以后的文学经典只会在网络中诞生。”
0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