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燕: 到崇山峻岭去寻觅父辈曾经的足迹
邓小燕——前国务院副总理邓子恢女儿。邓小燕有个心愿,就是在今年国庆前后能有机会远赴江西崇义的崇山峻岭中,寻觅父亲邓子恢当年曾经战斗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神圣之地。当听说在那一片大山中父亲当年战斗过的一些地方可能已经被后来修建的水库所淹没时,邓小燕不无遗憾但态度坚定——如果在时间上可以安排得过来,国庆前后还是想到崇义去,毕竟那儿是父亲曾经战斗并光荣入党的地方。国庆前夕的一个下午,邓小燕在位于北京万寿路一个大院的家里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依旧对父亲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光明磊落、实事求是的一生充满着深深的敬意。 谈自己 寻访父辈曾经的足迹 退休后的邓小燕生活淡泊宁静,时常回忆起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时母亲给自己讲起的故事。邓小燕说,退休后自己身体条件还不错,决定把父亲生前的一些没有来得及整理的东西整理出来,把老人家一些闪烁着智慧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同时到父亲和母亲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追寻父辈们当年的生活足迹。 两年前,邓小燕回到自己的老家闽西老区,在永定与新罗交界的石门炉,冒着烈日酷暑,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翻山越岭,寻找到当年父亲和战友们住过的山寮和崎岖山路边曾经为游击队员提供食粮的杨梅树。在闽西连绵起伏的群山上茂盛的林间,当地人告诉邓小燕,山寮,其实就是竹子搭的棚。父亲当年和战友们在山上找一块地势稍平的地方,将劈开的毛竹搭成棚,把竹片拼在,然后在上面铺上一层稻草就成了床。这种“山寮”四面透风,遇上大雨大风,跟露天没什么区别。三年游击战争中,这种竹寮成为游击战士们宿营栖身之地。 安徽淮安,是当年无数革命先辈经过浴血奋战后建立统辖苏、皖、豫73个县的苏皖边区政府的地方。60多年后,邓小燕来到这里,面对父母曾经战斗和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地方深情地说,“爸爸妈妈一直对老区人民怀有特殊的感情,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这是一条充满感情的路,七十多年前走在这条路上的是正值当年的父辈,那时的路是如此的崎岖他们的步履是如此的蹒跚,如今路拓宽了,但父辈的足迹依然清晰,路旁的山峦更加翠绿。 副总理女儿拾马粪耕菜园 1952年,邓小燕出生后一直跟母亲住在一起,与父亲住的办公室隔着一个卫生间,父亲当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机会和母亲一起享天伦之乐。尽管当时父亲身居高位,但家里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儿时的邓小燕很少有机会穿新衣服,常常穿在身上衣服都是打过“补钉”的。有一次,家里人一起照相,可邓小燕当时穿的衣服上有好几块“补钉”,为了使相照得更漂亮,小燕只好把衣服翻过来穿。邓小燕说,父亲当时在生活上对他们兄弟姐妹要求都很严,常常教育他们要艰苦朴素,不要在生活上有太高的要求。 当时邓子恢一家住在北京阜成路61号,院子里有一块空地,夫人便把它开发出来做了菜地。由于当时阜成路一带离市区较远,常常有马匹出入,邓小燕还不时和伙伴们到马路上拾一些马粪弄到自己院子的菜地里当农家肥。时光流逝,几十年过去了,邓小燕回忆起当时快乐朴实的童年生活依旧充满了留恋。童年时代的快乐离不开父亲宽阔的胸怀。邓小燕说,儿时电视机还是很稀缺的,家里有了一台电视机后便成了左邻右舍伙伴们的乐园,每天天一黑伙伴们便纷纷涌来看电视,父亲不但不反对还一一询问孩子们的家里和学习情况,孩子对眼前的“大官”也毫不拘束。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已经退休的当年伙伴遇见邓小燕还不忘说上一句,“我那时候老上你家看电视呀!” 1965年,邓小燕到北师大女附上初中,一年后“文革”爆发,学便上不成了。1969年,邓小燕“上山下乡”到第一棉纺厂当工人,之后便参军到了部队,先在二炮河南某基地医院做护理员,后来考入广州第一军医大学,1987年从部队转业到国家审计署医务室,直到2001年退休。说起自己的身世,邓小燕坦荡地说,我们家的兄弟姐妹从来没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也从来不以父亲的名义谋取自己的私利,甚至在兄弟姐妹中没有人经商。邓小燕说,几十年来兄弟姐妹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主要受益于父亲的教诲。她清楚地记得,2005年母亲去世前对自己和其他兄弟姐妹的临终嘱咐——“踏踏实实地做事”。 谈父亲 田间地头数谷穗 “父亲是我最佩服的人,他处顺境而不骄矜,处逆境而不消沉。”邓小燕说,父亲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常深入到农村考察,深入田间地头,往往蹲在田头取一株稻穗数一数有多少粒稻,根据行距、株距,还能马上准确地计算出亩产。他还熟知农历节气,哪个节气种什么作物,南方和北方如何掌握,并能对答如流地同群众交谈。 邓小燕说,父亲生前曾多次回闽西老家调查研究,每次下到农村基层一定要到农民家里到田间地头去,而且常常是独自前往,少有随从陪伴。三年困难时期,邓子恢回到老家,看到乡亲们吃不饱人人面有菜色甚至浮肿,他深感歉疚地对老乡们说,革命成功这么多年了,你们还是吃不饱,我们对不起大家! “父亲一生坚持真理,笃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邓小燕说,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子恢率先提出“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土改原则,解放战争时期,他又提出“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分田办法,创造性地解决了土改中的困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后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子恢,又实事求是地提出要“从小农经济的现状出发”,也就是从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的现状出发,坚持农业互助合作运动要稳步前进、循序渐进。为了推行责任制,他置个人安危荣辱于不顾,直言上书,为此遭受批判,直至蒙受不白之冤。 同甘共苦与人民情同手足 在万寿路大院里,至今传颂着一个故事:1969年,“文革”之风正盛,学生不上课,工人不生产,几乎所有的干部都“靠边站”,机关里的人都要去“五七”干校,离开居住了十几年的家,奔赴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就要离开生活了十几年的家,一时间,孩子们失去了笑声,同事们愁云满布。让大家感到欣慰的是,临行前,年过七旬已经被撤职的邓子恢派夫人顶着寒风,挨家挨户家去送行,看望每一个即将离京、朝夕相处同甘苦且始终支持自己丈夫的部下,送上充满温暖和亲情的问候。 一年秋天,邓小燕来到洪泽湖畔,这里是父亲抗战时期居住最长时间的地方。望着碧波荡漾的湖面,他不禁想起父亲在这里的一个故事。1941年深秋,天气已经很凉了,由于供给困难,部队尚未穿上冬装。父亲一行从高梁涧登船,到湖对岸的新开辟的解放区视察工作。在船上,父亲看船夫一家只有一条裤子,出来时穿上,回到船上就只能躲进舱内,一家几口人冻得瑟瑟发抖。见到这样的情景,父亲不顾湖上刺骨的寒风,把自己仅有的两条裤子脱下一条,给了船夫的孩子,又让警卫员去买了一些东西,给饿得哇哇哭喊的孩子们吃。感激的船夫要给父亲跪拜以示谢意。 谈父女感情 护犊情深 “父亲言传身教,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他思维敏捷,头脑清晰,尤其善于计算。他听下属汇报工作涉及数字时,都要当场核算一遍,看看是否准确。他心算自如,,令人叹服。” 邓小燕回忆说,自己上小学时,对珠算课一知半解。有一天父亲问她:“你会打算盘吗?”小燕嗫嚅了半天,没说话。父亲拿过算盘,手法熟练地打了起来,而后语重心长地说:“学任何知识都要认真,只要用心就能学好珠算,以后肯定用得上。”多年以后,邓小燕才知道父亲当时已经被批判并撤职,如今品味父亲当时的话语不免心酸。 邓小燕说,小时侯自己身体不太好,常常生病,有时还发高烧,父母亲忙于工作,常由管理员老刘叔叔照顾。但有一次例外。那是在1966年底,“大串联”回京不久,邓小燕被传染了急性黄胆型肝炎,各项指标超高,被送进北京医院传染科。不知过了几天,昏昏沉沉的邓小燕听到耳边有人在叫:“小燕,你爸爸来看你了!”邓小燕睁开眼睛,果然看到父亲在床边站着,脸上布满关切,似乎还有一丝忧郁。邓小燕兴奋地望着父亲,向他伸出手去,父亲微笑着抚摸着女儿的头,又拍拍女儿的手,掏出自己的手帕为女儿擦泪,嘱咐道:“不要怕,会好的!”还问女儿饭菜是否可口,打针有没有哭。这时护士搬来一把椅子说:“首长请坐,这种病传染性很强,早点离开。”在邓小燕的记忆里,这是父亲唯一的一次看望,以后再也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直到出院后邓小燕才知道,在去医院看自己后的第三天,父亲就被揪到农大批斗了。 人物档案:邓子恢,1896年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东肖镇龙泉乡龙泉村,是我党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卓越的领导人之一。建国后,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09月0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