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统书:“我对深圳特区报有特殊感情”
省政协副主席李统书谈及与深圳特区报长达二十多年的交往时,说出了对“老朋友”的深切感受 “我对深圳特区报有特殊感情”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李统书是深圳市老领导,与深圳特区报有着二十多年的交往,并结下了深情厚谊。他应约接受了记者专访。 专访就在深圳报业集团广州办事处的会议室里轻松愉快地进行。尽管这是记者初次专访李统书,却宛若老友再会,相谈甚欢。李统书敞开了记忆的闸门放飞思绪,娓娓道来自己与深圳特区报的故事…… “我是‘优秀通讯员’” 李统书在深圳工作18年,见证了深圳特区报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历程,“我记得当初出报时用的还是繁体字,记者、编辑们就在简陋的铁皮屋里工作。”李统书不仅是位忠实的读者,而且还因积极投稿,曾多次被评为“优秀通讯员”和“优秀撰稿人”。对自己当年获得的这份荣誉,李统书至今仍引以为豪。 1984年2月,从部队转业的李统书正式到深圳市委组织部工作。与深圳特区报结缘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这份创刊还不到两年的市委机关报,以其与特区精神一脉相承的独特风格紧紧吸引着他。 阅读深圳特区报,成了李统书每天的必修课。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只当读者,“从1984年开始,我成为了深圳特区报的通讯员。”对李统书来说,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 当深圳特区报的通讯员成为李统书八小时工作之外的工作,写稿占满了他的业余时间。有一次他在办公室写稿,定稿抄正后准备送往报社,结果市委大楼的大门已上锁。 门开不了,稿件送不出去,担心影响报纸的编排,李统书着急了。他急中生智,打电话请别人来帮忙,从门缝里把稿件塞出去,接力赛似的往报社赶才没有误事。“那时候的条件很艰苦,没有传真机、电脑这些设备,只能靠手写完稿子后,骑自行车送到报社。”李统书清楚地记得,当时出手相助的是深圳特区报一位记者。 写稿是在学习和受教育 同深圳特区一起成长的深圳特区报,真实地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通过报纸上的每一篇文章,人们读懂了深圳,从而更加关注深圳。李统书庆幸自己参与其中。他视投稿为乐事,笔耕不辍。回想起那些日子,李统书说,他把每一次写稿的过程,都当作是一次学习和总结提高的机会,人生也由此而倍感充实。 1985年2月间,李统书所在的电大党政干部专修班要考《形式逻辑》。碰巧那段时间他去了广州出差,直到考试前一晚才匆忙赶回深圳。他挑灯夜战复习,可有一些难题总也搞不明白。想起老师说过“你们学习上有什么困难可随时来找我”,于是“斗胆”在凌晨4点多钟去敲老师的门。 老师住在深圳电大校园里。房门被敲开了,眼前的情景却令李统书震惊:一家大小挤在十来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最大件的“家具”就是两块作间隔用的挂在铁线上的塑料布。老师指点迷津使李统书遇到的难题迎刃而解,但他的心再也不能平静。 未安家先乐业,为特区建设培养人才勇于奉献,这不正是深圳人甘当“拓荒牛”精神风貌的生动体现么?深受鼓舞的李统书不忘自己是深圳特区报的通讯员,奋笔疾书,写出了一篇感人报道。 1994年的一天,署名为木子的一篇言论《诚心诚意为纳税人服务》,刊登在深圳特区报头版的醒目位置上,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许多电话打到报社编辑部,说这篇文章道出了他们的心里话,很想认识一下作者。其实“木子”是个笔名,当时知道作者真实姓名的人并不多。 十几年过去了,这位作者今安在?没想到答案竟在记者身边:“木子”就是李统书。李统书动情地说,文章受到读者认可,首先得感谢深圳特区报为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篇文章还获得了当年报社颁发的新闻评选最高奖项。” 上世纪八十年代,李统书发表在深圳特区报上的另一篇评论《谈“比”》,还曾被当作了范文。该文批评当时机关里不正常的攀比之风,切中时弊,深圳市红岭中学把其印在高中三年级的作文试卷上,要求学生们写读后感。 “老朋友”始终离不开 走上领导岗位后的李统书,在与深圳特区报的关系中增添了新的角色——采访对象。1997年,李统书出任深圳市委常委、纪委书记。走马上任不久,便接受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的采访,阐述了“纪委书记要当好党的保健医生”的观点,并提出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现象,受到各方肯定。从1997年至1999年间,有关深圳纪委工作的新闻,连续三年入选“深圳市十大新闻”。 2000年后,李统书与深圳特区报又有了更进一步的密切联系。其时他的职务是深圳市委副书记,正好主管宣传工作。作为上级领导,李统书对深圳特区报的发展壮大给予了支持和帮助。 “深圳特区报对我的工作同样十分支持。”李统书说,2001年他调任汕头市委书记后,适逢报社增设了驻汕头记者站,对汕头的每一点发展变化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并不惜版面积极为之宣传。 2004年后,李统书就职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不在深圳工作已经6年,但李统书却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老朋友”深圳特区报,“我对深圳特区报有着特殊的感情!”直到现在,一份厚厚的深圳特区报每天都会送到李统书家中。 继续做好“特”字文章 当李统书听说深圳特区报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时,从心底感到高兴,衷心祝愿这份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越办越好,报社做强做大。 25年前,横空出世的深圳特区报以其独树一帜的“特”字崛起在中国报业之林,成为世人了解经济特区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窗口”。李统书认为,25年后,深圳特区报应一如既往地突出“特”字。深圳作为经济特区的使命依旧,“特”字不但是深圳的品牌,也是深圳特区报的品牌。创新是深圳的灵魂,继续做好“特”的文章,并赋予新的内涵,还大有可为。 从边陲小镇到如今提出要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和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深圳再次聚集了世界的目光,“深圳特区报要更加利用好作为宣传阵地的优势,为深圳特区新一轮腾飞鼓与呼。”李统书同时指出,深圳特区报是党报,具有严肃性,解读党的方针政策和理论实践有高度、讲深度,但它也要关注百姓,贴近民生,体现活泼性。要提倡和促进和谐,又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体现广泛性和包容性。总之深圳特区报还有很多值得拓展的新空间。 李统书特别提到,与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是一本很值得研读的“书”,在弹丸之地上打造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等世界三大中心,必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深圳特区报可以发挥优势多进行研究和探讨,特别是在法制建设、社会管理、降低行政管理成本等方面总结出成果,提供给社会各界参考,为深圳特区继续当好排头兵提供智力支持。 “深圳特区报要责无旁贷地成为深圳推动进一步改革开放、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舆论‘排头兵’。”值深圳特区报创刊30周年之际,李统书对“老朋友”的未来寄予了殷切期望。
0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