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培忠:胆大如斗的潮州佬
这个人,早在21年前已在股票市场上赚了第一个l00万,其后,市场反复上落,他亦有输有赢。 最风光时,有20只股票经他做庄,占市场成交领的十分之一至十二分之一。“金牌庄家”之美名不胫而走。 “很多人认为我是一个专门利用法律灰色地带,或是一个专门钻法律空隙赚钱的人,但是我在道德上毫不内疚,因为我是完全按照游戏规则办事。”在股票界纵横20多年,他的名字经常跟那些系狱的政经人物扯在一起,为他的故事平添江湖色彩,一举一动备受注目。为了更进一发挥他在经济界的监察力,l99l年,他又以金融界功能组别身分晋身立法局,快人快语及大动作风格传诵一时。 詹培忠,这位当今香港股市强人的故事,一定要由他的性格说起,在他的处世字典里,没有“怕”这个字,他的奋斗精神极强,从来不肯从输,棠能从困境中爬起。 胆大如斗的潮州佬 1947年9月24日,詹培忠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詹培忠的父亲本在家乡做小生意。1949年全国解放后,詹父独自前往柬埔寨谋生,做布匹、日用品及土产生意。 1956年.在詹培忠9岁那年,詹父成功申请儿子到香港定居。詹培忠的学习成绩平平,他也无心向学,在香港新法书院读到中学五年级时,还未毕业,便中途辍学,前往柬埔寨父亲处学做生意,时为1964年。早熟的詹培忠很快表现出他对社会较强的适应能力,他勤学生意经,广交商人朋友,到20出头时,已能独当一面,所处理货物的价值,动辄以数十万计算。 60年代末,越南战火连天,柬埔寨也在风雨飘摇之中,在当地堪称上层富豪的华侨们纷纷撤离。1968年,詹培忠和相爱数年的华侨姑娘结为连理,婚后,他偕妻返回香港,开始了在香港创业的历程。当时詹培忠身上只有数千元,都是他平时在为父亲工作之余接私帮生意赚得,詹父没有给他半点襄助。单凭这点资金是无法展开詹培忠熟稔的贸易的,他反复考虑前途,决定大胆一试。 一天,他直接来到他过去曾打过几个照面的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把父亲和叔父的生意以及自己眼下的处境向银行的业务经理照实说了。业务经理很欣赏他的坦率真诚,认为他和他的家族是可信的,当下决定给以贷款。结果,詹培忠付出1/10的押金、便拥有了开出数万元信用证的权力,生意随之逐渐展开。 巧借优先权净赚百万1971年,詹培忠的父亲放弃了在柬埔寨的最后一个商业点,回到了香港,随后成功地申请妻子与女儿由内地来港。这样,分别20多年的詹家终于团聚了。 1972年,詹父决定杀人当时已开始发热的股票市场,参股水利证券公司,詹培忠也因父亲的举动从此与股票结下了不解之缘。证券公司是经营股票承销业务的中介机构,它的职能是从股票发行公司那里购买发行的股票,然后以小额转销给购买股票的个人和团体,自己从中提取一定份额的利润。 詹父及合伙人认为詹培忠为人很机警,于是委任他做证券公司的出市员,负责为股票发行者推销股票。当时的交易所还处在黑板时代,股市行情写在黑板上公布,操作手段原始,出市员由于其地位,手操大权——可以最先听到市场信息,机灵者便乘机参与投机,在得知信息后立即私下组织股票的买卖,总是赶在一般股良的前面炒股,很容易牟取暴利。 水利证券给詹培忠开出的工资是:每月车马费1000元,此外别无。对于生意有成的詹氏来说,这笔薪水并无诱惑力,但聪明的詹氏觉察出这个职位的挑战性和优先权,便做了出市代表。他把贸易公司交给朋友代管,后来干脆把它关门,集中在证券业发展,在做贸易那段日子,他共赚了数十万港元。 1972年,正是香港股市热浪滚滚的年代,大小股民把股票炒得不亦乐乎,市价天天见涨,许多华人中小企业乘机杀人集资,那一年水利证券替庄士、宝光、金山地产等上市公司做庄家。作为出市代表的詹培忠平时刻意钻研股市的走势,又摸透大户的心理,承销时动作快,效率高,不哆嗦,不食价,又处处为上市公司省钱,渐渐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在证券界小有名声。同时.他又利用自己的特权,私下从事股票的买卖,颇有所获。在一年之内,便赚得了他的从商生涯中第一个100万。尝试做庄不大顺 然而,天不有测风云,1973年股市“大崩溃”,很多投资者倾家荡产,詹培忠由于身在“前线”斩仓比别人快,才得以幸免。他过去在市面上显示出来的那100万纯利,还没到手,便被股灾卷走大半,尚余20多万没有输光。这一次意外打击使年轻的詹培忠心灰意懒,他见劫后的股市“静如死水”,便思量着往越南去开设拉链厂。不过,幸亏他遇上“贵人”令他打消原意,否则1975年越南南方解放。他又要玩完。 在一次宴会上,大商人黄创保与詹培忠相识,两人一见之下,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黄创保决定,办一个证券公司,由詹培忠做出市,给他的宝光及美汉做庄,每月也是1000元车马费薪酬,而佣金收入则两个对分。詹培忠从李福兆的远东交易所买了一个经纪牌,取名盈忠证券。 公司开创之初,由于股市还处于低潮期,证券业几无生意,詹培忠便替黄打点其他业务,组织起精工及宝路华两支足球队,宣传黄代理的国外名表,在这个新的行业里,詹培忠照样拿出过去钻研证券的劲头,扎了下去,每天一大早,他便起床,亲自监督球员操练。结果,在他当领队期间,精工队从未在淘汰赛中输给它的老对手南华队,不大出名的宝路华队,也由他一手由丙组培育上甲组。 后来,黄创保的小弟黄创山有兴趣玩足球,才由他接手打理。 运来一夜登龙门 虽然在陌生领域也照样干出名堂,但詹培忠的梦想还是寄托在他熟悉的证券业,他如蛟龙潜伏爪牙,等待着飞腾的机70年代未,香港股市又趋蓬勃,詹培忠发达的大运到来他穿针引线,协助“宝光”将属下的“美汉”出售给“佳宁”,并且成为佳宁主席陈松青的御用庄家。想不到,这次因缘际会,改变了詹培忠一生的命运。 詹培忠后来颇为自豪地说:“我参与安排佳宁以每股6元的价格向宝光购入美汉,比美汉的3.5元的资产值高出一大截,黄创保赚了可观的利润,便把盈忠的经纪牌送给我。1980年,我正式成为持牌会员,开始大展拳脚。”陈松青是80年代初香港商界最“火”的富豪之一。这位由南洋来到香港的海外华侨,在70年代未连续以数十亿来历颇为神秘的资金,收购系列大型建筑或公司等,他旗下的控股公司佳宁的出现,在香港股票市场掀起了巨浪。陈松青把在股市集资的任务,承包给了他非常赏识的詹培忠。事实很快证明他没有看错人。詹培忠在交易大堂上“指挥若定”,“佳宁”股价在詹氏的魔术棒下,如“脱缰之马”上升,大小股民们为之侧目,随着佳宁的股价狂升,詹培忠的“金牌庄家”的美名,不胫而走。 盛名之下,找詹培忠做庄家的上市公司愈来愈多,詹培忠赚钱如“猪笼人水”,甚为得心应手。在80年代初,由詹培忠做庄股份除了佳宁以外,尚有益大、侨联及维达等,达20只,占市场成交额的1/10至1/12。詹培忠当时可说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同70年代初那样,他边做庄,边炒股票,短短3年内,竟晋身亿万富豪之列!奇人的兴起,往往就这么迅烈。 好景不长。1983年股灾来临,急速膨胀的佳宁原形毕露,迅速崩溃。当年10月,陈松青被控以与其他人士串谋诈骗佳宁股东及债权人的罪名,遭到逮捕,佳宁公司亦告倒闭,一连串连锁反应,令詹培忠在声名和利润上损失不菲。 詹培忠后来惆怅地说:“佳宁倒闭时,欠我2800万元,其他益大、侨联等,亦令我损失一千数百万元。” 但他毕竟还剩有数千万利润,相比之下,他在声名上的损失,就比直接经济利益损失更为深远了,自佳宁倒闭、陈松青人狱后,圈内人士大部认为他是陈松青的党羽,不肯和他交易。他有口难辩,只有关门大吉。郁郁之中,这位潮州怒汉的张飞式冲劲又上来了。他把全家移民到加拿大,意欲在北美寻求发展。 “公司医生”专炒“公司” 詹培忠到了温哥华不久,一口气买下了三间加国上市公司,但后来他发觉加国经纪佣金高达3.6%,股市也远不如香港热火,自知难以有所作为,住了几个月,便不甘寂寞,于1985年间返回香港。 当时香港股市虽已复苏,但局势不太明朗,已经有了“前科”的詹培忠对继续做往家不大感兴趣,他大动脑筋,力图寻找一条新路子。这一次.又给他想到一条发财捷径,令他的财富以几何级数增加。“我回到香港后,便全身投入寻宝游戏,整天研究哪一只股份低于资产净值,后来灵机一触,发觉收购空壳公司是发财捷径,于是先后收购买了八家三四线的残废公司或濒临清盘的公司,然后注资,重组转售,其中包括港澳发展、百乐门、新时代、伊人置业、第一城市、明仁伟益、纪德置业等,一只股票赚数千万元,可说不俗。” 由“金牌庄家”到做“公司医生”.是詹培忠从事证券业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变,詹培忠的机智又一次使他在新的手法运用上得心应手。詹培忠的代表作之一,是“医治”港澳发展有限公司。港澳发展的前身是“嘉年”。在澳门,“嘉年”拥有荷兰花园以及70%回力球场的股权,回力球场经营包括回力球赛、餐厅、赌场在内的多种行业.澳门赌王何鸿燊占有9%的股权。詹培忠用了数十万元买了少量嘉年股份,事后才发现原来回力球场欠下了7000万债项,正濒临破产,以1985年的币值7000万债务是一笔令人生畏的巨款。詹培忠反复研究有关资料,他筹划:餐厅年收租可达百万,赌场也有300万左右的稳定收入,可以把回力球场的亏蚀补回之后,还大有剩余。至于欠债继续支付利息,将来赌场、餐厅都还有扩大发展机会,由此看来,这是一桩有前景的生意。 于是,他毅然吸纳业已降至几角的嘉年股份,并张罗接管回力球场的经营权。谁料还有更大的钉子埋在前面,澳门政府要求接管者必须还所欠当局的550万税款及有关开支,否则就要租客直接向政府交租。如果这样一来,租金没有了,回力球场又亏本,嘉年人不敷出,只有关门大吉。要想让回力球场从垂危中喘过气来,只有及时注入资金。当时詹培忠还有其他几项生意,手头流动资金有限,无奈何。他找上了赌王何鸿燊詹培忠直言:“你出1100万,可以占有回力球场的70%的股份,我自己留下30%。”何赌王狐疑地问:“怎么搞法?”詹培忠:“你莫管我。”何鸿燊:“有没有搞错?用那么一点钱就能把它拿下来?” 最后,风度翩翩的何鸿燊还是相信了这位昔日的金牌庄家可能有点回天之术。拿到1100万港元的支票后,詹培忠就跑到澳门政府跟有关部门摊牌,要求立即让回力球场破产处理。由他和何鸿燊接收。澳门政府有关部门同意了,但一定要他们还回所欠550万税款。 詹氏与澳门政府了结后,还得处理回力球场欠下的包括大丰、OTB、柏克莱在内的5家银行共约6000万港元的债务。詹培忠跑到5家银行,逐个摆明:要想全部收回,公司只有关门,你们将连一分钱都拿不到,对贵银行的声誉也有不好的影响。各银行看到回力球场眼下的局面,只好把借款当坏帐处理。无奈何,只好接受一成现金,于是6000万元的欠债,只用699万就还清了。 总共下来,詹培忠用1100万就把回力球场的7000万债务全部了结。最后嘉年改名为“港澳发展”后开张,经济效益按预定计划稳步上升,到1993年,公司市价已达1O亿多港元!在医治“港澳发展”的事件中,詹培忠本人仅注入数十万资金,竟获取3亿港元以上股权,在香港商界堪称奇迹! 不艰难不够刺激詹培忠“医治”公司的手法越练越恬,大富和德智事件是他的又一份杰作。大富和德智是两间公司,由于经营不善,1980年就被联交所停牌。窘迫之中,有股东把它推荐给詹培忠。詹培忠拿资料一分析,发现其中问题重重,绝不是省油的灯。但是,他正喜欢尝试干他人所不能的事这份刺激,于是决定一试。这是1991年5月的事。 德智这间公司事实上什么也没有,但1986年曾经卖了两层楼给大富,大富没有付钱,现在正与大富打官司,要取回欠款。另外,德智欠下1500万港元的律师费,它拥有一个权利,就是打赢官司可以拥有大富股权67%。有无可能打赢官司呢?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打赢的话,那将可以同时拥有两家公司。这美妙的前景,对于坚信富贵要从险中求的詹培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他不下手则已,下手就买了德智51%的股权,每股1.2元,用现金一律等价收购。按照香港有关法律,凡购买一家公司股权35%以上的,就要提出全面收购,其中购买25%至40%,要满足全面收购的附带条件,但购买51%,便拥有绝对控制权,不受任何附带条件约束。詹培忠首先还清了律师费,他们就退还了股东抵押的债券。于是他决定进一步实现对大富的控制权。他前去和大富的董事们谈判,要求他们归还所欠款项,并且愿意以每人200—1000万港元的价钱收购五位大股东手中的大富股票,按照詹培忠的估计,这一步苦实现,则他顶多付出9000万至1亿港元的成本,便可能控制两问公司.到时资产净额将有亿多,他至少能赚1000万港元。 但是,没有人愿意要那1000万,双方只好上法庭。詹培忠精通证券法规,又加上有理在身,与律师事务所亦合作愉快,最后官司下来,詹培忠方胜,5000万港元一分也不必付,控制两间公司的目标顺利实现。随后,詹培忠又做了自认很有技术性的事情,他把大富拥有股份拿出一部分给他控制下的另一家公司买下,这样便合法地运用他人的资金加强了对两家公司的控制。大富在1993年春上成功复牌上市,一股供三股。每股1.1元,每股旧股要供3.3元,最后拥有四股。现在每股市价6元,4股即24元,减去供股的3.3元,每股可赚20.7元!对炒卖股票的散户来说,这是令人赚到笑的一笔横财,至于詹培忠的收益,也就可想而知了。 利用法律灰色地带詹培忠注资转售残疾公司的系列动作中,要属伟益事件最惹人争议。伟益公司是老建筑商梁开拥有的上市公司,共发行股票2400万股,20年前在“九龙会”上市,物业完全没有出卖。窥视己久的詹培忠算来算去,总觉得在它的低市价背后,蕴藏着巨大的资产净值。他前往梁开家中动员他出售股权。1989年谈了,梁开不肯,到了1992年,老头实在把不住公司效益下滑的趋势,终于决定成交。 梁开家族共占有伟益80%以上股份,按照香港有关法律,这是违规的。詹培忠从梁氏手中买入29%的股权。这29%又是很有讲究的。当时联合交易所正在讨论把“35%公开收购线”改为30%,为了避免将来的麻烦,他购下了29%,可进可退,算计得很精。詹培忠还得负责把梁氏80%以上股权剩余部分推销出去。他找到了由澳洲来港的大亨李明治,李明治一下接下了30%。其他人要了20%。在他人购买手续完毕后两日,詹培忠才宣布买下29%股权。 按照现在的法律规定,大股东出售权必须向社会公布以防止有人操纵股价。然而在当时,这条规定还没建立,这就是法律上的灰色地带。后来,詹培忠又把自己以一股1.2元买入的29%股权以9元一股的价格转让给李明治。詹培忠讲明它的资产净值是8。5元,但急于操纵市价的李明治仍把它买去。后来当市价升至16元一股时,李明治大批抛售。最后市价跌至6元一股,大批盲目跟进的小股东受到了惨重损失。一时舆论纷纷谴责大户操纵市场牟取暴利的行为,詹培忠也被联交所指责有
07月19日